昨日一早,狐尾山上的廈門國家高空氣象觀測站,一只乳白色氣球攜帶搭載著“中國芯”的北斗探空儀,升入萬米高空。16分鐘后,第一組完整的高空溫度、氣壓、濕度、風向風速等數據,傳入國家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北斗探空氣球最令外界關注的,是其身上的“中國芯”——我國自主研發的春分I號芯片,它打破了國際探空市場衛星導航芯片的技術壟斷。市氣象局昨日向本報記者透露,廈門已于近期完成北斗探空氣象觀測系統切換,這標志廈門全面邁入北斗探空系統的“中國芯”時代。
“早晚各一次,每一只升空的北斗探空氣球,都是守護廈門的‘空中哨兵’。”市氣象局介紹,此次系統切換不僅是廈門落實國家北斗規模應用部署的具體行動,更標志著廈門氣象探空事業進入了“自主可控、精準高效”的新階段。
“過去,廈門氣象探空觀測主要依靠L波段雷達探空系統。這次不是簡單的設備更新,而是探測能力質的飛躍。”市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綜合觀測科科長蔡穩定,指著顯示屏上的北斗平漂探空數據曲線圖介紹。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探空系統,北斗探空系統自帶多項高科技:相比傳統系統只能獲取氣球上升過程中的“單向數據”,它首次具備了“平漂探空”能力——氣球在達到一定高度后會暫停上升,進入“平漂模式”,隨后再緩緩下降,實現“上升、平漂、下降”三段式立體探測,相當于給高空大氣做了一次“全方位體檢”。
不僅如此,北斗探空系統的探測精度也大幅提升。通過多站協同接收信號,哪怕遇到復雜天氣干擾,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也能得到保障。基于“云+端”架構的遠程智能控制,觀測員在辦公室就能完成設備調試、數據校準等操作。觀測數據還能實時直達國家平臺,省去中轉環節,為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爭取寶貴時間。
未來,隨著更多“北斗氣球”在狐尾山升空,這些來自萬米高空的精準數據,將持續為廈門的防災減災、農業生產、航空安全和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支撐。
(廈門日報記者 朱道衡 通訊員 林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