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廈門市中醫院藥膳體驗館,只見貨柜上有序擺放著“玉陳八合”系列面包、“四君子椰椰”奶茶、鹿茸固元飲等琳瑯滿目的產品,前來館內咨詢購買的市民絡繹不絕。

購買藥膳面包的人絡繹不絕。
“我看這款藥膳面包有助于健脾胃,比較適合小朋友吃,而且還有適合糖尿病人的低糖款,就想買回家試試。”“90后”白領潘佳在社交媒體上看到藥膳面包后很心動,特地趁著工作日的午休時間到館內選購,“食療是不錯的養生方式,但制作藥膳太麻煩,現在有了更多將藥膳智慧融入日常食品的新選擇,身邊不少年輕人和我都很愿意嘗試。”
“目前我們一天能生產900多個面包,銷量好的時候上午就能賣完。”館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廈門,“中醫藥+餐飲”的創新融合吸引著越來越多消費者,藥膳火鍋也同樣“出圈”。
中午12點,位于廈門市思明區的南京同仁堂·本草火鍋·茶飲店香味撲鼻,店內已經坐滿了食客。時值暑假,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體驗“養生餐”。
“我們店是一處融合藥膳火鍋、中藥茶飲和中醫理療的復合空間,今年2月正式開業以來受到很多消費者喜愛。”該店負責人范文杰介紹,以店內的藥膳素食小火鍋為例,鍋底只用茶油、玫瑰鹽和六味藥材熬制,配菜則是竹筍、羊肚菌等健康食材。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位正在用餐的顧客林筠,她正品嘗著店內的四君子湯面。“我今天是特意來打卡的,湯面有淡淡藥香,但不會苦澀,吃完胃里暖暖的,很舒服。”林筠說,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吃得健康”很重要。
走俏背后的原因
“受益于當前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中醫藥+餐飲’吸引了很多消費者。這股潮流也帶動了更多人了解中醫藥知識和養生理念。”廈門市中醫院主任藥師、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鄭東介紹。
據2022年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于健康養生,其中18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比高達83.7%。與此同時,以中醫院為代表的“吃苦”之地,也逐漸轉型成為年輕人調理“脆皮”體質的新去處。
記者走訪了解到,“中醫藥+餐飲”既保留了養生功效,又以創新形態打破了“良藥苦口”的刻板印象,較好地滿足了群眾的健康飲食需求,這也是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市民李曦就被中藥奶茶“圈粉”了。“味道可以接受,有淡淡的草香氣。我喜歡嘗試新事物,中藥與奶茶的新組合很不錯,比平日里喝高糖高熱量的奶茶要好很多。”她說。
不過,對于“中醫藥+餐飲”的實際養生功效如何,又是否物有所值,不同消費者也有不同的體會。
“我更看重的是食材的健康屬性,對具體效果不是特別在意。”林筠坦言,餐食里有中草藥,吃著舒坦,就很安心。
和林筠不同,市民王心則對“中醫藥+餐飲”的功效抱有期待。“不同配方的中藥奶茶有不同的功效,比如養氣血、養胃等,現在每次加完班或者聚完餐,我都會喝上一杯,希望能有助于健康。”王心說。
跨界創新需理性
“從孫思邈記載的藥膳湯,到如今的奶茶、火鍋、面包等新形態,變的是中醫藥的載體,不變的是‘藥食同源’的核心理念。”鄭東表示,以廈門市中醫院藥膳體驗館內的藥膳食品為例,其配方均來自臨床醫生總結的藥食同源方案,且經過院內專家組審核,“目前館內已有針對9種體質、二十四節氣的系列產品,通過科學配比后,再交給專業的廠家生產。不是簡單在食物里放點枸杞、黨參就可以叫作藥膳。藥膳融會貫通中醫、中藥、食材、烹飪等多門學問,也是中醫藥服務的一種手段”。
據介紹,國家衛健委2021年印發《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管理規定》,明確了食藥物質應當符合的要求及條件。
“目前來看,新興的‘中醫藥+餐飲’更多以宣傳養生觀念、心理安慰和文化認同為主。”一位從事中藥藥理學研究多年的業內人士提醒,“中醫藥+餐飲”不等同于藥品,“藥膳所用藥材必須是國家公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目錄中的物質,需遵循中醫藥理論配伍”。
“中醫藥+餐飲”產業正逐步邁入標準化與精細化并重的新階段,這對構建覆蓋產品生產、監管協同、消費引導的全鏈條管控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產品管理方面,應健全行業標準,對藥材來源、加工工藝等方面作出規定,并對原料搭配目錄、配比標準等嚴格把關,明確適宜食用方法、每日建議用量以及特殊人群禁忌事項等,從源頭上規避潛在風險。
在具體監管層面,各部門應探索細化監管方式方法,明確原料審批、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的責任主體與監管標準,形成監管合力。定期發布消費警示案例,共同營造“科學養生、理性消費”的市場環境。
消費者也需建立理性認知,了解自身體質和健康狀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中醫藥+餐飲”只能作為均衡膳食的補充形式,而非治療疾病的替代方案。(記者 黃星榕 林聞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助力視弱群體暢行 公交視弱輔助系統2025-10-16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