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多條廢舊鐵路有望變身慢行系統、鐵路公園。昨日,記者獨家獲悉廣州廢棄鐵路專用線更新示范段——荔灣西場鐵路改造方案,沿著舊鐵路線約960米的帶狀范圍內將保留并恢復鐵軌元素,對標紐約“高線公園”,打造一個有花有草、有運動場、游憩區的充滿活力的社區公共空間。
西場鐵路改造項目已經列入2018年廣州城市更新計劃,意味著今年就要動工。此外,根據廣州市城市更新局的摸查,廣州老八區73條鐵路專用線中,約有18條、35公里可進行更新提升,未來將通過單線提升和連片改造兩種方式,陸續將鐵路專用線更新為慢行交通系統。
現場:西場舊鐵路廢棄鐵軌被路面覆蓋
西村、西場地區作為歷史上工業企業聚集地,留下了眾多歷史悠久的鐵路專用線。本次廢棄鐵路專用線更新的示范段——荔灣區西場鐵路,東起東風西路西焦生態公園南側,西至富力路與南岸路交叉口,全長960米。從小生活在這一帶的陳伯告訴記者:“以前,從西焦生態公園到荔港南灣這片地,大部分都是煤場,我父親很早就在這個煤場工作過,現在已經退休了。當時鐵路線穿過煤場,用來運煤和附近兩個冷凍廠的食品。”
這段鐵路又被稱為廣州市燃料公司專用線,道路兩旁還有一段巨大的蒸汽管道仍在運行中。記者實地探訪發現,這條兩車道寬的路段,鐵軌大部分都被路面覆蓋,沿途空地被出租作為停車場和酒樓,路邊隨意堆積著許多雜物和建筑垃圾。
與東西向的廣州市燃料公司專用線相接的還有南北向的廣弘食品集團鐵路專用線,市城市更新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本來希望廣弘線也能與廣州市燃料公司專用線一并進行更新,改造成慢行系統,不過由于它對周邊交通影響較大,還是將改造成市政路。”該負責人表示,即便改造成市政路,只要將路面的高差處理好,該段鐵軌也并不一定需要全部拆除。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目前廣弘線這條路基本是土路,鐵軌旁已經長出了半米高的雜草,許多共享單車隨意停放在路中央。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因為廢舊的鐵路深處藏著一個菜市場,所以周邊的氣味也不好。
20世紀90年代就搬到此地的朱先生說,這附近都是一些單位宿舍,如自來水廠宿舍、煤建公司宿舍、南方電網宿舍等,所以人員構成比較復雜。“原先鐵軌一直通到冷凍廠(廣弘食品集團),現在冷凍廠已經搬走很多年了。為了方便市場擺攤,三年前在鐵軌上鋪了人行道,但是對交通的影響還是很大。”記者看到,市場上腿腳不便的老年人居多,有的還會拉著一個便攜購物車。由于鐵軌高出路面近一米,他們要“爬坡上坎”才能來到菜市場。
改造:按照不同功能特色將分為4段
根據新出爐的《廣州市中心城區廢棄鐵路專用線更新策劃及荔灣區西場示范段改造方案》,廣州原八區行政范圍內共有專用線73條,包括連接火車站場的鐵路線和解決港口碼頭跟企業之間運輸問題的鐵路線兩種。
市城市更新局有關負責人透露,作為示范工程的荔灣西場鐵路改造項目已經列入今年的廣州市城市更新計劃,目前該段鐵路線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街區內機動車和自行車、步行、快遞、卸貨、小商販混雜無序,造成堵塞和擁擠的感受;標識不成體系,消防通道無法識別;鐵路空間的豎向情況復雜,部分鐵路拆毀或埋于地下;現存有蒸汽管道,較危險。
根據改造方案,西場鐵路改造項目將按照不同的功能特色共分為4段——從西到東分別為門戶景觀段、海綿活力段、文化健身段、生態共享段。將打造生態海綿、運動和文化相結合的帶狀公園,輻射周邊片區,重塑鐵路空間為雨水收集和慢跑道,并對西焦生態公園進行提升;增加社區健身設施,滿足多樣化人群的運動健身需求。
改造方案設計人員同時透露,本次示范段改造希望在建設社區慢行網絡時,同步解決消防安全問題。通過對機動車的限制實現人車分流,在建設社區慢行網絡的同時也預留了足夠的消防通道空間。同時整合提升,從線到面,將鐵路線主軸臨近的宅前綠地一并進行設計,充分利用現有景觀資源,將更新效果最大化。
市城市更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在示范段改造的同時,也希望對周邊的幾個老舊小區一并進行改造,這樣效果更好。
未來:用連續的鐵路線推進濱江貫通
根據計劃,城市更新部門將按年度分段有序推進18條、35公里廢棄鐵路改造工作,并根據周邊片區實際情況,通過單線提升和連片改造兩種方式,將鐵路專用線更新為慢行交通系統,作為城市步行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增加、串聯沿線公共配套設施,加強海綿化改造,注重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特色,將慢行系統打造成為具有廣州特色和活力的文化長廊。
據悉,廢棄鐵路更新主要遵循四大策略——其一,建立慢行交通,實現濱江與腹地、社區與重要服務設施的有機聯系,加強舊城的功能和空間的整體性。希望利用鐵路線性延續的特征,推進濱江貫通以及“一江兩帶”建設,打造連續的城市濱水空間。其二,在廢棄鐵路更新改造中,也將增加公共配套,對鐵路線周邊地區進行摸查,結合地區發展目標和現狀需求,因地制宜地增補服務設施,提升舊城生活品質。其三,挖掘人文特色,以濱江工業遺產為特色,引入鐵軌元素,打造藝術創意與商業結合的人文長廊。其四,改善生態景觀,實現城市建設海綿化,提升城市綠化率,加入燈光設計,增添城市夜間的活力。(記者杜娟、趙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