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扎實推進省委“社科強省”建設工作要求,系統性地梳理安溪縣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助力茶鄉社科領域研究者突破能力瓶頸、產出高質量成果,10月31日,由安溪縣委宣傳部、縣社科聯聯合主辦,縣風物研究會、歇會茶文化館承辦的廈門大學安溪文化研究中心2025安溪培訓班暨“人文清溪茶會”(冬季篇)在歇會茶文化館順利舉辦。主承辦單位相關領導、廈門大學安溪文化研究中心專家代表以及廈門大學安溪文化研究中心2025安溪培訓班學員等參加。活動由縣社科聯主席林小玲主持。

圍繞“安溪文化的世界性意義”主題,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伍伶飛副教授就閩南地方文化研究、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學術研究、安溪與東南亞華人華僑如何同頻共振、以及如何理解安溪文化的世界性意義等方面,深刻闡釋了安溪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窗口的獨特價值,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整場分享既有學術理論的系統闡釋,又有具體案例的生動解讀,為學員拓寬了文化研究視野,也為安溪文化的傳承創新、對外傳播以及僑鄉資源的深度開發提供了寶貴的思路與方法。

進入互動交流階段,學員們結合自身研究實踐各抒己見,踴躍提出在地方文化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如“廈門大學是否有興趣做閩臺或南洋民俗信仰研究”、“新時代背景下,古村落田野調查如何開展并把有價值的東西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族譜在歷史文化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及研究注意事項”等。伍伶飛副教授逐一耐心解答,既立足專業學術高度給出精準指導,又兼顧社科研究廣度提供多元思路,幫助學員們精準把握研究方向、破解實踐難題,現場交流氛圍熱烈濃厚。
林小玲主席根據此次培訓班及座談會,對全體學員提出了殷切期望與具體指引。她表示,希望正在從事安溪地方文化研究的同志可以從此次講座中尋找到自己未來研究更為清晰的方向,學習到更多關于地方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視角;希望廣大安溪文化愛好者借此激發更多社科研究興趣,主動投身地方文化研究,讓本土文脈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也期盼培訓班學員帶著探索之心,以鐵觀音“醇厚堅守”的品質深耕安溪文化研究,讓這份兼具歷史深度與世界廣度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更耀眼的光彩。

下階段,縣社科聯將持續做精做優“人文清溪茶會”,以廈門大學安溪文化研究中心為重要平臺,進一步深化安溪歷史文化研究,搭建更多高水平學術交流渠道,不斷激發茶鄉人文社科研究活力,為安溪文化傳承發展與社科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