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荒坡地只能長草,現在不僅有租金,在果園打工能拿薪金,年底還能分紅,這日子比外出打工踏實多了!”在永春縣桃城鎮上沙村,正在采摘沃柑的村民老邱笑著說。
秋日的桃城鎮上沙村,漫山柑橘綴滿枝頭,游客穿梭果園體驗采摘樂趣,歡聲笑語縈繞山間。很難想象,六年前這里還是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6萬余元、守著荒坡“望山興嘆”的偏僻山村。如今,上沙村不僅實現“四季有花、八節有果”,村財收入更連破百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這場華麗蝶變的背后,藏著桃城鎮鄉村發展的深層密碼。“鄉村要振興,黨組織必須先‘強’起來。上沙村的突破,正是從黨支部主動破局、領辦合作社開始的。”桃城鎮黨委書記施立新一語道破關鍵。近年來,面對村民散居、土地零散、發展無方向的困境,上沙村黨支部書記邱玉鳳錨定“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路徑——成立永春桔美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引入上沙嶺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將閑置荒坡地整合起來發展柑橘產業,讓“沉睡資源”變身“增收資本”。
要讓村民主動參與,光有方向不夠,還得有凝聚人心的“好法子”。上沙村黨支部探索出的“365”黨建工作法,成為破解難題的關鍵。“我們的‘三聯機制’,核心就是把黨組織的優勢、企業的資源、村民的力量擰成一股繩。”邱玉鳳解釋道。
組織聯建上,合作社嚴格執行“黨支部提議、理事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社員代表大會決議”程序,確保每一步決策都公開透明,牢牢守住“合作社姓黨”的底線;聯村聯企上,聯合姜蓮村、侖山村成立農文旅聯村黨委,推動30余家特色水果經營主體“抱團發展”,讓土地、客源、技術實現高效共享;骨干聯動上,村“兩委”成員、黨員致富能手率先入股,帶著賬本挨家挨戶算“收益賬”,最終帶動80%以上村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形成“組織引領種、全程監督管、搭臺幫助賣、共贏帶動富”的閉環服務。

上沙村引進優良柑橘品種,吸引游客前來自助采摘(康慶平 攝)
利益共享,是上沙村留住村民、激發活力的核心抓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村里集約流轉2000多畝土地,連片種植釋迦果、沃柑等特色水果,218戶村民變身“股東”,入社村民人均年增收2萬至3萬元。同時,合作社優先吸納本地勞動力就業,5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人均年工資達4萬元;采收旺季時,臨時崗位日均需求超百人,短期務工收入讓村民腰包更鼓。
“我們不僅要讓村民‘有錢賺’,還要讓村集體‘有實力’,這樣才能持續反哺鄉村發展。”桃城鎮黨委組織委員吳金添表示。上沙村在果園內劃定專屬經營區,免費提供給脫貧戶售賣農特產,節假日期間攤位日均營業額超千元,推動脫貧戶人均年收入增至2.5萬元;村集體還通過入股優質項目、出租配套服務設施等方式,每年增收16萬余元,形成“旅游帶動產業、產業反哺集體”的良性循環。
產業要長效,必須走多元融合之路。上沙村以“六大行動”為抓手,不斷拓寬發展路徑。在山林資源開發上,完成1162畝松林改造,創新實施Ⅱ類綠票流轉生態林空間,林下套種黃精、崗梅等中藥材,還與企業合作開發森林旅游,僅此一項就讓村集體經濟增收70多萬元,形成可全省推廣的“上沙模式”;在智慧農業建設上,引入社會資本6500萬元打造“上沙嶺花果世界”,植保無人機、智能管灌等設施全覆蓋,37個名優柑橘品種實現“四季有果”,讓果園變身集“賞花、采摘、游樂、研學”于一體的農文旅綜合體;在品牌營銷上,通過農博會、采摘節和原創IP打造,“上沙嶺柑橘”品牌價值大幅提升,高端果品售價達普通柑橘的2.5倍以上,黨員骨干還帶頭搭建“線下直供商超+線上直播帶貨”銷售網絡,2024年線上銷售額占比達35%,徹底解決“豐產不豐收”難題。
如今的上沙村,年接待游客超18萬人次,50余批研學團隊慕名而來。為破解人才瓶頸,村里組建“共富幫幫團”,既邀請農業專家定期指導,又培育本土“田專家”,通過技術培訓讓普通農戶變身種植能手,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以前守著山地受窮,現在跟著支部干,荒山真成了‘聚寶盆’!”村民們的感慨,正是上沙村黨建引領共富的生動寫照。從“發展洼地”到“振興樣板”,上沙村的實踐證明,小山村也能書寫出共同富裕的精彩篇章。(張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