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村:多方合力共畫同心圓
水頭的鄉村大多與石材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上世紀80年代,位于安平橋畔的巷內村還只是個小漁村,村民以討海為生,依托灘涂淺水養殖土蟶、海蠣生存。如今,一方產業帶動了一方經濟,巷內村已然是另一番新氣象,樓房與廠房林立,村財收入已連續十年超過300萬元。

巷內村航拍圖
巷內村黨總支書記王海泉說,早年間,水頭有人開始做石材生意,巷內村人也敏銳捕捉到了商機,一些村民選擇到石井石材廠打工,抑或跑到全國各地開拓石材市場。1990年左右,村里牽頭征地,規劃建成了巷內工業區,之后更多村民走上興辦企業的路子。
雖條件有限,大家一邊辦廠,一邊集資完善園區條件。星星之火漸有“燎原之勢”,據不完全統計,由巷內人投資興建的石材企業遍布國內外,其中,水頭有68家,省外有18家,國外有6家,如東升、華輝、鵬翔、新鵬飛等都是從巷內村“走出去”的石材企業。
巷內人在發家致富的同時,也不忘推動全村共同致富。2009年,村里的企業家和愛心人士捐資820萬元成立了村敬老協會,這也是南安的首個敬老協會。協會除每月向老人分發福利金300元外,還在每年重陽節開展敬老活動,并宴請全村老人,給他們發放生活物資。
2015年,這群熱心人士捐資830多萬元建成村老人活動中心,中心內設有圖書閱讀室、老黨員南音工作室、南音室、健身房、觀影室、室內羽毛球場、乒乓球桌等活動設施;而室外文化廣場建有籃球場、健身器材、兒童戶外樂園、黨建文化廣場,讓村民在閑暇之余有了更多娛樂選擇。

村里為達齡老人分發養老金

村里的孩子們在樂園玩耍
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巷內村于2014年利用海聯開發建設的契機,聯合村內企業成立益群投資有限公司,村集體出資占股約11%。同時,巷內村利用有利時機盤活集體土地,將閑置地出租給益群投資有限公司使用,實現了固定收益保障。
“巷內村大約有八成村民從事石材或者相關的產業,甚至有不少是‘石二代’。”王海泉表示,得益于產業發展,巷內村各項事業在不斷發展,村容村貌發生可喜的變化,社會風氣健康向上,集體經濟穩步發展,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以來,巷內村村財每年收入均超300萬元。村里還把每年部分村財收益,作為福利金發放給村民,讓大家共享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近年來,巷內村聚焦鄉村人居環境“臟亂差”、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開展了系列改造活動,如新建村路、翻建海邊水閘、對自來水進行全面技改、鋪設污水管網、翻建水石蓮路、出??谇逵?hellip;…王海泉說,巷內村是他出生、成長的地方,希望讓家鄉提“質”增“顏”,發展目標可以概括為“村美民富”。
縱觀巷內村的發展史,既是南安石材行業發展的生動縮影,也是南安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部門:智變躍升 產業鏈抱團突圍
近年來,南安市聚力強鏈補鏈延鏈,從上游材料供應、中游石材加工、下游市場發展不斷拓展延伸,發展成為集礦山開采、加工生產、設計選材、工程應用、展示貿易、機械輔料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是我國乃至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石材生產、出口基地,是輻射全球的世界級石材生產交易中心。
目前,南安擁有石材企業超1700家,從業人員25萬多人,年產板材占全國產量的60%,石材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石材貿易遍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口、出口石材量分別占全國的60%和55%。
愛拼敢贏的石材企業們積極構建原材料供應和配置網絡,遍布印度、巴西、埃及、西班牙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知名礦山、石材企業在水頭鎮設立辦事處或經銷點。
以循環經濟為抓手,南安正全力推動石材產業轉型升級,打通石材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大力推廣線鋸等先進工藝設備,推動行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邁進,持續擴大高技能人才崗位需求。同時,鼓勵石材產業向裝飾裝潢、精品藝術、文創設計等領域拓展,文化和創意類石材企業已突破500家,培育出英良集團“五號倉庫”、東星“奢石文創園”等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石材文創標桿。隨著產業融合不斷深化,研發設計、文化創意、工業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崗位持續增加,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為市民提供了更豐富、更優質的就業機會。
從“無中生有”到“全鏈成長”再到“集群蝶變”,南安的石材企業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跨越發展的石材路。這塊小小的石頭,不僅筑起了高樓大廈,更鋪就了南安人民通往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