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12日訊(通訊員 曾輝煌 林曉勛 閩南網記者 黃紫燕)七月盛夏,泉州市德化縣上涌鎮的萬畝梨園迎來豐收。萬畝梨園綠葉疊翠,沉甸甸的“翠冠”“翠玉”梨壓彎枝頭。果農們忙著采摘、分揀、裝箱,將貼有“德化梨”地理標志的果品發往全國各地。
從昔日“土果”到“金果”,從“論斤賣”到如今“論個賣”,從“提籃叫賣”到“品牌運營”,德化梨產業已成為上涌鎮鄉村振興的“金鑰匙”,撬動了一場“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的共富實踐。
從“土果”到“金果”:科技賦能激活產業根基
十年前的上涌鎮雖被譽為“中國早熟梨之鄉”,卻因種植分散、品種單一、銷售渠道狹窄陷入“豐產不豐收”的困境,果農收入微薄。“那時每公斤梨只賣6元,辛辛苦苦一年,攢不下幾個錢。”老果農賴詩安回憶起早年的苦日子,仍感慨萬千。
轉機始于返鄉青年的“破局”。2015年,在外打拼的林思連回到上涌鎮,創辦泉州村上小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立志讓家鄉梨果變身“致富果”。創業初期,林思連引進的2000株新品種因水土不服遭遇“滑鐵盧”,但他并未打退堂鼓——聯合福建農林大學、省農科院建立種質資源圃,歷經3年篩選出適應本地氣候的“翠冠”“翠玉”良種;推動制定《德化梨種植技術規范》,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讓全鎮8100畝梨園實現統一科學管護。如今,德化梨果實糖度穩定在11以上,特級果單顆售價達百元,果農賴年銜的10畝梨園年收入超20萬元,較過去增長三倍,曾經的“土果”終于蛻變為“金果”。
從“論斤賣”到“論個賣”:品牌塑造賦能價值躍升
產業升級的關鍵在于品牌賦能。上涌鎮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為背書,推出“梨好”品牌IP,通過全國平臺推廣,并創新分級銷售模式。
此外,品牌賦能激活了產業鏈延伸。林思連帶領團隊研發梨干、梨酒、梨膏等6類深加工產品,填補區域特色農產品空白。品牌溢價讓果農增收15%-20%,真正實現“品牌亮起來,錢包鼓起來”。
從“個人富”到“集體富”:三產融合繪就共富圖景
一顆梨串起了三產融合的產業鏈。春賞梨花、夏摘鮮果、秋品梨釀、冬觀雪枝——上涌鎮以梨產業為核心,打造“四季有景”的農文旅融合畫卷。“梨花節”“采摘節”每年吸引游客數千人次,帶動周邊農家樂、民宿等新業態發展;深加工產品如梨干、梨酒、梨膏填補了區域空白。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全鎮90%農戶參與產業。
產業的興旺,更吸引了年輕人“歸巢”。大學生返鄉加入新品種研發,電商直播團隊讓德化梨銷往全國。“以前年輕人嫌種梨沒前途,現在爭著回來當‘新農人’。”林思連笑著說,團隊里“90后”占比超60%,他們用新技術、新思維為傳統產業注入活力。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靠天吃飯”到“靠鏈生金”,德化梨產業成為上涌鎮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上涌鎮分管農業副鎮長葉志江表示:“資源變資產、田園變公園,這顆梨不僅富了口袋,更美了鄉村。”未來,上涌鎮將繼續以梨為媒,在閩中大地上書寫著“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的共富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