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陽鄉千畝姜田迎來豐收。田間地頭,農戶們正忙碌地采挖、分揀、裝車,空氣中彌漫著特有的香氣,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桂陽鄉立足資源優勢,將生姜種植作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重點打造,通過創新種植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完善基礎設施等舉措,讓傳統生姜產業煥發出新生機。2025年,全鄉生姜種植面積達1600余畝,預計產量突破2300噸,昔日的“小特產”已茁壯成長為帶動群眾致富的“大產業”。

模式創新破解產業“老難題”
“以前自己種,總是擔心技術和銷路。現在跟著大戶干,技術有指導,銷路有保障,我們心里踏實多了!”姜農林朗照道出了眾多農戶的心聲。
面對以往農戶分散種植、抗風險能力弱的困境,桂陽鄉積極探索“大戶引領、小戶跟進”的發展路徑,推動產業從“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有經驗的種植大戶擴大規模,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羊”;通過“傳幫帶”的模式,將先進技術、市場信息與分散的農戶緊密聯結,不僅優化了種植結構,更快速擴大產業規模,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效益多元激活鄉村“金產業”
蓬勃的姜產業為群眾打開了“一塊土地,多份收益”的增收之門。農戶既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更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從生姜的栽種到秋收,我都在這里務工,每天工資20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照顧家庭和增收兩不誤。”王春村村民黃興福說。
據統計,生姜種植與采收環節已累計吸納周邊100多名群眾實現靈活就業。同時,桂陽鄉主動對接外部市場,積極與泉州、廈門等5家大型商超及農產品批發市場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實現從“提籃小賣”到“定向產銷”的轉變,讓姜農吃下了“定心丸”。
“去年我們農場種植20余畝,總產量35噸,收入達20萬元,今年擴種到50畝,按目前收購價,預計今年能有一個更好的收益。”望著長勢喜人的姜田,種植戶黃美和信心滿滿。

鏈條延伸夯實振興“硬支撐”
“我們不再滿足于只做原材料的供應商,隨著集散中心和加工設備的落成,為我們下一步開發姜片、姜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奠定了堅實的硬件基礎。”桂陽鄉產業振興項目負責人陳福欽介紹。
桂陽鄉正全力推動生姜產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提升”的戰略轉型。在彭坑村建設綜合性農產品集散中心,并引進了現代化加工設備,邁出從“賣原料”到“深加工”的關鍵一步。同時,該鄉聚焦農業基礎設施改善,統籌投入500多萬元,系統性推進農田水利與交通設施的改造升級,有效破解長期制約產業發展的灌溉與運輸瓶頸,為產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打下“硬基礎”。
(記者 鄭智得通訊員 顏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