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29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通訊員 張逸祺 張柳娟 文/圖)夜幕降臨,詔安縣官陂鎮的鄉間小路上,一束束燈光劃破黑暗。鎮干部、教師和村干部組成的聯合家訪隊,正挨家挨戶走訪學生家庭。這一幕,已成為官陂鎮教育工作的日常。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核心抓手,其發展路徑亟待創新。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近年來通過構建“政家校社”四位一體聯動機制,探索出一條具有特色的鄉村教育提質之路。
機制共建:“政家校社”同耕責任田
9月5日,漳州市第五中學副校長姚榮華正式掛職詔安縣官陂中學校長。通過創新機制推動師資流動——由漳州市區優質學校校長到偏遠鄉鎮中學任職,這在漳州尚屬首次。

同日,官陂鎮舉行慶祝第41個教師節暨詔安縣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第二屆第一次表彰大會。閩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詔安縣委書記、漳州市教育局等領導與官陂賢達人士代表齊聚,與全鎮教師共慶節日、共話發展。
“這些建議都切中要害!”蔡康良書記在走訪學校時表示,教育問題的本質是人的問題,只要相互信任,就能迎刃而解。
這只是官陂鎮黨委政府以腳步丈量教育需求的縮影。從9月初走訪閩南師范大學附屬官陂中學、官陂鎮中心小學、光亮小學;到9月16日走訪光亮、下官小學;9月18日走訪陂龍、彩下小學;9月26日走訪鳳獅、上官小學;10月9日走訪新徑小學、官北小學……一場場由鎮黨委政府牽頭的實地調研,每一步都扎實落在“辦實事、解難題”上。

據了解,2025年1-10月,官陂鎮黨委書記蔡康良、鎮長沈云波、宣委張逸祺及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執行會長張君輝等賢達人士累計走訪學校40余次,解決實際問題20多個。
“如今的課堂與往昔大不相同!”光亮小學校長江澤鋒介紹,光亮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捐贈兩套希沃教學設備和三套打印機,為課堂增添新活力。光亮村黨總支副書記張傳鎮表示,在鎮黨委引導和名校長帶動下,賢達人士支持教育的熱情更高,學校教風學風變化顯著。光亮村鄉村振興促進會副會長張梁義針對“家校矛盾”建議:“制定‘家校共育公約’,明確無理投訴處理辦法,營造安心教學環境。”

這一系列舉措背后,是詔安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對“把教育作為鄉村振興核心抓手”的深刻共識:縣級領導、上級主管單位領導現場指導定方向,鎮村干部一線落實解難題,高校資源引入提質量,社會力量聯動補缺口;官陂正以“全鏈條發力”的系統思維,書寫著鄉村教育振興的生動答卷。
夜訪連心:打通家校"最后一公里"
“干部和老師晚上上門,心里特別暖!”一位家長感慨道。
在鄉村振興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夜巡家訪”模式。這一創新實踐以干部、教師、村干部聯合走訪的形式,將教育關懷從校園延伸至家庭,打通了政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成為鄉村教育振興的新樣板。

彩霞村黨總支部書記張其昌自2022年起堅持陪同教師家訪,深入留守兒童與困難學生家庭,宣傳“雙減”政策,收集家長建議。其行動不僅緩解了家校溝通壁壘,更讓村民直觀感受到“教育是鄉村振興基石”的執政理念。

官北村創新“夜巡 + 家訪”模式,鎮統戰委員楊金順、村支書張能煌帶隊夜間走訪,聚焦留守兒童監管缺失問題。同時下村宣傳由中心小學制定的《家庭學習環境倡議書》,明確“每晚7 - 9點禁用電子設備”“21:30前入睡”等具體指引,將政策轉化為可落地的家庭行動。
大邊村鄉村振興促進會與上官小學定期召開教師座談會,形成“需求 - 響應”閉環。例如針對家長反映的“電子設備沉迷”問題,聯合制定《家校共育公約》,村干部參與監督執行。

“現在家長更理解學校的做法,我們也更了解家長的難處。”鳳獅小學校長張志派說。該校還建立了“家訪問題臺賬”,確保每個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跟進。
官陂鎮宣傳委員張逸祺向記者介紹,活動開展以來,已累計走訪學生家庭200余戶,解決實際問題80多個;特別是在留守兒童關愛方面,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檔案,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及時關注。同時,針對農村家長白天務工的實際情況,將家訪時間特意安排在晚上7點至9點。
社會聚力:多元協同補位教育短板
“此次交流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后續希望與德旺中學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在教學管理、德育工作、師資建設等領域開展更深入合作,助力官陂附中辦學質量再上新臺階。”閩南師范大學附屬官陂中學校長姚榮華表示。

9月14日,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和閩南師范大學附屬官陂中學一行到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德旺中學調研參觀,通過校史館、勞動基地等實地觀摩,在座談中明確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為學校高質量發展蓄能充電。
光坪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張憲達驅車千里返鄉,捐贈1.2萬元解決學校風扇、窗簾需求;下官村賢達張有秀個人捐款2萬元用于教師節慰問……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成立專項資金支持“評星爭章”德育活動,形成“小額高頻捐贈”的可持續模式。

“只要有辦學困難,盡管提出來。”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執行會長張君輝表示,官陂助教興學促進會將作為堅實后盾,從資源協調、條件保障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同時鼓勵校長們卸下顧慮、主動作為,以“放手干、大膽干”的魄力推動學校發展。
德育潤心:環境課程雙輪驅動成長
“環境需成為‘隱性課堂’,讓學生抬頭即見榜樣。”官陂中心小學校長張偉弢表示。
新徑小學、官北小學在調研團隊建議下,增設“身邊榜樣故事”展示區,將優秀學生事跡、家鄉賢達奮斗故事融入走廊文化。
陂龍小學設計銀卡、金卡獎勵體系,學生憑學科表現兌換獎章;鳳獅小學結合本地“鳳獅”文化打造特色榮譽稱號。數據顯示,參與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時長平均增加1.5小時。
官陂鎮的實踐表明,鄉村教育振興需突破“學校孤島”困境,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共識、社會力量填補資源缺口、德育創新激活內生動力、機制保障實現長效運行。如今,官陂鎮中小學生回流率同比增長15%,中考優秀率提升8個百分點。這條“政家校社”協同之路,正為鄉村振興提供更深遠的人才支撐和文明底色。
正如鎮黨委書記蔡康良所言:“教育不是獨行,而是眾奏的交響。”在政的統籌、家的配合、校的主責、社的賦能下,官陂正走出一條從“輸血”到“造血”的鄉村教育振興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人才動能與文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