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6日訊(通訊員 陳秀妹 黃建和 閩南網記者 柯嘉進 文/圖)近日,福建省美育浸潤行動實驗校授牌儀式在華安縣仙都中心小學舉行。漳州城市職業學院與仙都中心小學圍繞美育課程開發、師資培訓與資源共享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索美育在鄉村教育中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模式。校園的美育,又一次在華安這座大花園里泛起漣漪。
陀螺飛轉,舞動文化傳承
走進仙都中心小學,課間操場的一角,七彩陀螺社團的孩子們正圍成一圈,如火如荼地練習中。攥著繩子緊緊繞住陀身,手腕靈巧翻轉,陀螺便穩穩落在中心的圓盤中,瞬間引來陣陣歡呼。

今年,高山族陀螺文化在全縣各中小學、幼兒園、職校全面推廣。仙都鎮是高山族聚居的鄉鎮,仙都中心小學推廣高山族文化更是“當仁不讓”!
如何讓孩子們不僅學會技巧,更能玩得明白、愛上這項運動?仙都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蘇群強深感責任重大。
力度太大不行,角度不對不行,繩子太長不行……在蘇群強心中沒有啥不行。一個字“練”,為了找準教學節奏,他反復琢磨拋陀螺技巧,并邀請當地高山族家長走進課堂為孩子們教授傳統技法與節目編排。
如今,社團的孩子們練習陀螺落點的盤子越來越小,命中率越來越高,還自發編排穿插的舞蹈,課間操場一片歡聲笑語。
指尖生花,“衍”續美育新篇
那邊陀螺轉得正歡,這邊衍紙活色生香。另一所鄉村學校——華豐中心小學開辟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美育道路。一根普通彩紙,在學生指尖經過卷、捏、折、粘等工序,便化作了精巧可愛的花朵、栩栩如生的動物、意境深遠的風景畫。

“學衍紙最磨性子,一個定型步驟,往往要教5遍,孩子們才能真正上手。”華豐中心小學老師彭麗君深有體會。課堂上,她總圍著課桌轉,眼神緊盯孩子們的手法,及時糾正偏差,調整細節,生怕錯過任何一個讓創意落地的機會。
指尖生花,“衍”續美好。如今,這門“磨性子”的藝術結出了碩果:去年《衍紙藝術坊》獲得了漳州市第四屆中小學生藝術節實踐活動二等獎;彭麗君也成了福建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孩子們的衍紙作品更是填滿了教室,成了校園里最亮眼的“美育名片”。
美好繼續“衍”生。考慮到鄉村學校的特殊性,華豐中心小學在美育項目選擇上格外“接地氣”。校長陳燕月在選擇音樂項目時拋棄了昂貴樂器,選擇了成本低、易攜帶、易上手的口風琴。“幾十塊錢的樂器,每個孩子都能買得起,用得上,課后還能帶回家練習,這樣的美育才能真正持續下去。”陳燕月的話,道出了鄉村學校美育“務實”的智慧。
“水滴少年”,浸潤心靈成長
而華安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孩子,總愛和“水”打交道。走進校園,隨處可見水之藍:藍色的校服,藍色的校道,藍色的教師工作手冊,藍色水滴背景的活動講演稿……徜徉校園,隨處可見水滴文化標志物:水寶“叮咚”大型玻璃鋼雕塑、“水之念”水滴少年個性展板、校道水滴標志、水寶大頭貼拍照雕塑、水滴少年簽名墻等……共同營造出了一個充滿靈性的“水滴世界”。
“涓涓細流,水滴石穿,我們的目標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對于美育,校長陳贊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學校以 “水滴文化” 為核心,構建起一套浸潤心靈的多元課程體系。書法課程采用“五短一長” 特色模式,每日午間 20 分鐘靜校練字、周四專屬書法課,搭配自編硬筆教材,從每日打卡期末考級,層層遞進間,學生筆尖生花,在各級書寫大賽中碩果累累。
行為習慣培養也變得趣味盎然:“水之源、水之藍、水之聲”主題實踐讓學生用書畫描繪成長,優秀作品匯編成《我是二小水滴娃》隊日教材;年段才藝秀、每周“向陽班級” 評比、“微笑志愿者” 服務,讓文明素養在互動中自然生長。校內向校外延伸,倡導“行走的閱讀”,帶上課本去旅游,打卡課本中的景點。

地方文化與傳統文化更在這里煥活新生:閩南童玩、書法棍操點亮大課間,“竹天下” 課程中,學生做竹玩、編竹藝、吟竹詩,玩轉鄉土智慧;“我們的傳統節日” 課程里,搓湯圓、做花燈、重陽敬老輪番上演,“開筆禮、開學禮、畢業禮、成長禮” 四禮莊重行禮,讓中華美德扎根心底。這些課程不僅筑牢學生成長底色,更讓學校連年斬獲市縣 “教學質量先進校” 榮譽。
從仙都中心小學飛旋的陀螺,到華豐中心小學指尖綻放的衍紙,再到華安縣第二實驗小學浸潤心靈的“水滴文化”,華安縣以系統化的布局、務實性的創新和多元化的路徑,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區域美育生態,讓美育真正成為點亮學生成長、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