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至11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長助理、園林系主任孫明教授(左),博士后唐玉超(中),博導、林草專家、高級園藝師董欽金(右)一行來到延平,深入百合種業振興項目、種質基因庫和花卉物流交易中心,為延平百合把脈問診,與當地深度洽談合作。圖為三位專家在種質基因庫進行學術討論。 (資料圖片)
遠山如黛,長河似練。金秋九月,一顆顆百合花種球貯藏在延平區大橫鎮廣袤田野的冷庫中,它們即將結束為期數月的“休眠”期,移栽花田,迎來下一季的綻放……
百合花,花朵碩大,花色鮮艷美麗,是世界名貴花卉之一,也是南平市的市花,其在延平區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80年代。從埋下第一粒人工種球開始到大面積推廣種植,延平逐漸成為全國百合花鮮切花第三大主產區。從打破種球進口依賴,百合種源自繁突破1000萬粒實現國產化,到主動牽手大院大所進行科研攻關;從推動國內三大百合花基地互動互補,到組建國企,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百合花產業在種源端、種植端、市場端不斷深耕細作,主動延鏈補鏈強鏈,百合鮮切花種植面積達8500畝,暢銷24個省市并出口新加坡,全產業鏈年產值達6.3億元,百合花不僅成為了南平市的一張亮麗名片,更成長為促進共富的“幸福花”。
從零起步到全國第三大主產區
“20世紀80年代,在時任南平市(今延平區)副市長盧世鈐的穿針引線下,上海市園林管理局在延平區茫蕩山寶珠村試種百合花成功,在國際花卉界引發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稱‘看牡丹去洛陽,看百合去南平’。”被種植戶稱為“花仙”的延平區林業局花卉辦主任陳文靖說起延平百合如數家珍。
1989年南平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決定百合花為南平市花。但那時,百合花僅是一種象征,直到被譽為“百合花種植第一人”的延平區寶珠村村民盧柳余在高山區開辟出第一片人工百合花田,把鮮切花賣到上海,成功實現脫貧致富,讓農民們看到了“花樣經濟”的魅力。
1998年延平區在塔前鎮推廣百合種植,也正是這一年,陳文靖從大學園藝專業畢業,來到了塔前鎮。
“當時百合花在塔前鎮棚下村推廣了大概16畝,33戶。”陳文靖回憶。第二年,延平區百合種植擴大到了20畝,陳文靖也成為首批科技特派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始長期服務各地花農。
“百合花產業真正迎來大發展,是在2010年。”陳文靖說,當年延平爭取到省上資金支持,在王臺鎮新坑村流轉了360多畝的田地,統一平整土地,建設鋼架大棚,宣傳動員茫蕩山等高山區的花農到王臺鎮進行規模化連片種植。隨著該項目連續6年的資金扶持,百合花種植逐步從王臺擴大到峽陽、爐下、南山等地,百合花產業逐步成為延平重點產業。
2011年延平區花卉協會注冊成立,2012年延平區成立了花卉辦,從技術和產業發展上給予指導扶持。2014年,延平區被授予“中國百合之鄉”稱號,“延平百合”獲評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延平百合花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科特派的技術支持,還有協會、政府在產品銷售上的幫助,百合花產業一下就發展起來了。目前我們村適合種百合的田地基本上都種上了。”省人大代表、王臺鎮溪后村村支書,同時也是百合種植大戶的魏長俊告訴記者。溪后村等各村積極推廣“秋種百合—夏種水稻”的花稻輪作模式,不僅減少化肥用量,增加糧食產量,還提升了百合花品質,實現土地利用率與產能的雙提升。
“在產業發展中,我們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協會會長—協會理事—種植戶’四級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從新品種推廣、土壤改良、防寒抗凍、病蟲害防治、市場拓展等各個環節進行服務,編制《百合花種植實用技術手冊》,讓種植戶無后顧之憂。”陳文靖說。
為解決花農的資金問題,區委區政府積極協調農商、郵儲、興業等各大銀行推出“百合貸”,不僅利率低、額度高,手續還更加簡便。“不需要擔保,不需要資產抵押。”延平區花卉協會會長葉盛立告訴記者,目前整個協會大概貸款3000到4000萬元,僅他自己就貸了100多萬元,用于種球、農資購買。金融“活水”的滴灌讓百合花產業更加茁壯成長。
新平臺、新渠道、新模式,讓百合花產業綻放出無限活力。記者在區鄉村振興數字服務平臺看到,這里專設“百合產業”板塊,實時更新交易價格、庫存余量、種植面積等核心數據,“立體式”呈現種植、加工、銷售全鏈條運營圖景。現已配套1700余萬元資金,落地鄉村道路升級等百合產業配套民生項目。高效銜接“到南平去、助鄉村興”平臺,上架26個百合衍生項目,打造鄉村新業態11個,成功吸引36名青年人回鄉創業,有力推動“資源盤活”到“人才驅動”。
“從土地流轉、品種選擇、病蟲害管理到對接市場銷售,從開始種花起,就有大家幫,風險可比過去小多了。”回鄉創業的新花農徐斐頗有感觸。
截至目前,全區百合花種植面積達8500畝,全產業鏈年產值達6.3億元。百合花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打破種球進口依賴,主動牽手大院大所
在位于延平區大橫鎮的百合種源研發中心植物工廠里,“延平1號”百合長勢喜人。“再過幾個月,這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延平1號’百合就可以移栽下地培育。”延欣園藝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陳佩振自豪地說。
在百合花種植成本中,種球就占60%。長期以來,國內百合花種球一直依賴進口,每粒均價大概在4-6元,高昂的成本成為了制約百合產業發展的瓶頸。延平區每季百合花種植大概需要種球3000萬粒,如果百合種球實現國產化批量生產,每粒種球至少可以節約1.5元,僅延平花農每年就可以節約成本4500萬元。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卡脖子”之痛,讓大家意識到,只有將百合之“芯”抓在手上,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2019年,延平區成立區屬延欣園藝科技有限公司,與省農科院簽訂協議,合作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合種球。2021年,延平區按照市委“從單純種植鮮切花,向種苗研發、推廣方向發展”的指引方向,聚焦打好種業“翻身戰”,大力實施百合種業振興項目。
走進總投資2.47億元、占地350畝的百合種源研發中心,一棟棟標準化廠房錯落有致,智能溫室精準調控。該項目主要建設種球品質改良中心、春花誘導庫、調度中心、種球工廠化育苗區等。研發團隊先后突破了10多項百合籽球繁育技術的攻關項目,于2024年迎來里程碑的突破——“延平1號”通過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第一輪測試認證(DUS認證),實現部分種球的替代進口,后續的“延平2號”“延平3號”已經提交認證。利用茫蕩山平均海拔828米的高山氣候、高品質野生百合基因資源,延平已建成全省唯一的高山百合種質基因庫。
“延平1號”百合育種成功,為延平百合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心劑。目前延平百合種源自繁突破 1000萬粒實現國產化,正在朝3000萬粒發展,已在漳州、羅源、新疆木壘等地累計推廣種植50萬粒。
百合花的品種有上千種,“延平1號”只是種業攻關“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種源研發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做好“內功”,更需要向外借智借力。
云南昆明、遼寧凌源和延平是國內三大百合花基地。設在北京林業大學的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國內花卉研究的頂尖力量,持續領跑花卉育種領域,在花卉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新品種創制等方面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淀和強大的科研實力。
今年上半年,延平區主要領導帶領小分隊,頻繁赴云南昆明花卉產業核心區,遼寧凌源百合主產區,北京林業大學、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科技對接,探尋延平百合產業升級密碼。
“作為全國花卉產業高地,昆明以‘種業創新+智能生產+全球交易’的全鏈優勢領跑全國,其種業端破局、市場端領跑、農文旅融合的先進經驗,為延平百合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提供了重要借鑒,我們要把‘云南經驗’轉化為‘延平實踐’。”延欣園藝科技公司負責人黃永旺說。5月份,云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副所長賈文杰一行回訪延平,就百合種業振興項目展開深度調研與合作洽談。
今年7月,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長助理、園林系主任孫明教授,博導、林草專家、高級園藝師董欽金等回訪延平,為延平百合把脈問診、深度洽談合作。并表示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構建覆蓋全國的花卉育種網絡,延平正好可以成為其在南方布局的戰略支點。未來合作將聚焦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種質基因庫建設等核心領域,通過校地、校企深度聯動,為百合育種事業添磚加瓦。
在探尋百合產業發展合作的道路上,延平拋出的一根根橄欖枝,不斷換來各路高級專家的熱情回訪。一場場高效的“雙向奔赴”,讓“單兵作戰”變為“抱團發展”,為延平百合產業注入強大的科技基因與戰略視野。
“目前,我們已經和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云南省農科院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設立了百合種業振興科技專家工作站,著手打造百合花國家種質資源庫、全國百合花中試熟化平臺,同時委托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編制延平百合產業高質量發展五年規劃。”黃永旺告訴記者。
從保障國家種業安全的高度,南平主動牽頭國內前三的百合花主產區,探索建立利益共同體,種源研發南北互促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延鏈補鏈強鏈,開拓多元市場
8月20日,在延平區王臺鎮高速路口的“中國百合之鄉”·花卉物流中心,延平區花卉協會第五屆第三次會員大會在這里舉行,延平花農齊聚于此,共議“花事”。
市場端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樞紐,是特色產業從“資源優勢”到“經濟價值”轉化的最后一環。在市場端深耕細作,信息透明的交易市場,快速便捷的物流體系是關鍵。
早年,延平花農要乘坐火車等交通工具,到國內其他地方開辟銷路。為解決個體花農銷售運輸信息閉塞、各自為戰、小而散、競爭力不強等短板和產業配套問題,延平充分利用“整村振興貸”“資源流轉貸”等資金1.2億元,由鄉村振興公司整合物流基礎設施,去年9月,“中國百合之鄉”·花卉物流中心正式建成投用。這是集冷鏈倉儲、電商物流配送、集散交易、綜合辦公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可儲存種球300萬粒、鮮花300萬枝,吸引全區種植百合花的130余名花卉協會會員全部入駐。
“我們發揮延平作為全國第三大百合鮮切花產區的優勢,通過建立信息化平臺,對接云南、廣州等全國主要花卉市場,實時掌握百合花售價、市場需求、航班等信息,科學分析研判百合花供需情況,及時調整供給結構,指導花農向百合花售價高、市場飽和度低的地區銷售,提升服務效率和精準性,促進花農增收。”葉盛立表示。
資源集聚,為“走出去、走更遠”創造條件。為扶持產業發展,區里給予每件貨(60公斤)物流費用補貼10元。“我們對接郵政、順豐、廈航等企業,開通上海及浙江、廣州、閩南、福州、合肥等6條配送專線,1000公里內的24小時就能到貨,48小時覆蓋全國市場。平均運價從每公斤12元降至3元,大大推動延平百合花銷售從傳統的華東地區走向全國。”物流中心負責人魏長騰說。
在市場端深耕細作,需要拓寬銷售渠道、增加消費場景,向著深加工、產業鏈拓展和附加值提升的方向持續推進。國企百合集團的組建,就是在下一二三產有效融合的“大盤棋”。
立足“一基因庫、兩中心(百合種源研發中心、花卉物流中心)、三基地(大橫鎮工廠化育苗基地、王臺鎮規模化種植基地、爐下鎮商品球繁育基地)”優勢,延平主動對接南平實業集團、綠發集團等市屬企業,推動注資5000萬元的福建百合花卉產業發展集團于今年5月注冊成立。
百合集團組建后氣象一新。綠發集團主導產業中端規模化種植,發揮農林優勢布局全市,已在建甌小松、順昌元坑基地試種110多畝,百合花種植從延平走向了廣闊的閩北大地。南平實業集團主導產業后端市場銷售,依托“武夷山水”品牌及全國400多家門店拓銷,6月,新開發的百合燕窩銀耳羹、百合烤梨等百合飲品,已通過中國供銷合作社平臺線上線下同步試售,第一批5萬盒百合飲品一個月內搶購一空,市場反響熱烈。百合香精、百合面條等高附加值產品同步研發中,百合香水正尋找合適的開發團隊和合作企業。“研發-種植-運營”三維一體模式,有力推動百合產業發展。
花開有聲,聚勢而強。
“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百合產業部署要求,延平區高位規劃‘一朵花’產業發展,打造‘延平百合’強勢區域品牌。”同時擔任百合集團負責人的黃永旺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力爭實現自主生產替代進口,產業結構合理化、產品規模化、品種本地化,合力構建“種源研發南北互促、生產標準南北共通、市場渠道南北互補”的產業新格局,培育適合觀賞、食用、化妝品領域等更多樣化的百合品種,探索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產品,構建“種業創新+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全鏈條體系,推動百合產業向全鏈條、高附加值化、品牌國際化目標加速邁進,不斷書寫更多的“花田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