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再添新成果!天問一號“遙望”星際天體阿特拉斯,發現其彗星特征明顯。
國家航天局11月6日宣布,天問一號環繞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機于近日成功觀測到星際天體——阿特拉斯(3I/ATLAS)。其間,天問一號環繞器距離目標天體約3000萬千米,是目前觀測該天體距離最近的探測器之一。
阿特拉斯是誰?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劉建軍介紹,阿特拉斯是已知造訪太陽系的第三顆星際天體,于2025年7月1日由位于智利的巡天望遠鏡發現,其沿雙曲線軌道穿越太陽系。
這一天體可能形成于銀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圍,推測年齡約30億至110億年,有可能比太陽系年齡還大,如同一本“古老的書”,是探測系外行星成分、演化及早期恒星歷史的稀有樣本,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星際天體阿特拉斯與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相對位置示意圖。(國家航天局供圖)
本次觀測有何發現?
本次任務中,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攜帶的高分辨率相機獲取數據由地面應用系統接收和處理后顯示,圖像中該天體彗星特征明顯,由彗核及其周圍的彗發共同構成,直徑達數千千米。
“科研人員利用連續30秒拍攝的系列圖像制作成的動畫形象展示了該天體的運動軌跡。通過這些觀測數據,團隊正進一步開展阿特拉斯的深入研究。”劉建軍說。
天問一號做了哪些準備?
天問一號探測器已是一員“老將”,于2021年2月進入火星環繞軌道,迄今已穩定運行超4年,狀態良好。劉建軍表示,天問一號科研團隊于9月初開始著手準備阿特拉斯觀測工作。
本次任務難度猶如在廣袤的宇宙中進行精準的“大海撈針”。由于該天體觀測距離約3000萬千米,較為遙遠,自身運動速度快,相對天問一號環繞器的運動速度更快,而目標尺寸卻較小,在火星軌道上觀測亮度非常暗,拍攝難度極大,對火星環繞器姿態指向控制能力和成像策略都提出很高要求。
科研團隊通過協同攻關,結合阿特拉斯的軌道特性、亮度特征、幾何尺寸、環繞器科學載荷技術能力,反復模擬計算與仿真推演,確定采用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攜帶的高分辨率相機,精心設計了關鍵成像策略并完成觀測。同時,針對微弱探測目標特點,將高分辨率相機拍攝能力發揮到“極限”。
值得注意的是,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攜帶的光學載荷原本是為拍攝明亮火星表面而設計,這是首次嘗試拍攝如此遙遠且相對暗淡的目標。劉建軍介紹,阿特拉斯的成功觀測是天問一號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務,利用探測器觀測暗弱天體為天問二號開展小行星探測進行了技術試驗,積累了經驗。
仰望浩瀚星空,中國航天人腳踏實地,持續帶來豐碩科研成果。
策劃:陳芳
記者:宋晨
統籌:吳晶、楊麗萍、苗夏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十號2025-10-2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