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十四屆晉江市委常委會第166次(擴大)會議研究通過《晉江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關于推動“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的工作機制》(以下簡稱“《工作機制》”)。
在當前復雜變化的發展環境下,晉江市出臺《工作機制》有何深意?《工作機制》中有哪些亮點和干貨?此舉又將給企業家和科學家帶來哪些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晉江經濟報對此進行解讀。
搭臺:讓“市場能手”攜手“技術大腦”
《工作機制》主要包括構建企業家、科學家(科技專家)、項目資源庫;暢通科企雙向融合渠道;推動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高效落地;切實強化工作保障等四方面共11條措施。
“《工作機制》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為抓手,探索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新路徑,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晉江市委科創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晉江出臺《工作機制》,旨在通過搭建平臺,讓科學家找得到企業家、企業家找得到科學家,讓好資金與好技術深度融合,實現雙向賦能,“借由《工作機制》激發企業家、科學家兩大群體創新合力,進一步提振社會信心,進而充分激發全社會投資創業活力。”
破局:“三庫”+“雙渠道”全方位服務保障
《工作機制》一大亮點就是構建“三庫”,即企業家資源庫、科學家(科技專家)資源庫、項目資源庫。
構建企業家資源庫,主要是摸清晉江籍和在晉創新創業企業家底數,以及新生代企業家的重點投資方向、投資路線策略,分類建立專項清單。首期以500人規模組建。
構建科學家(科技專家)資源庫,聚焦傳統優勢產業強鏈補鏈、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發展,通過行業推薦、機構推薦、數據庫篩選等多種渠道,歸集相關領域的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等智力資源,分學科、分領域建立科學家(科技專家)資源庫。
構建項目資源庫,動態收錄優勢企業“卡脖子”技術攻關與轉型升級需求、在庫科學家(科技專家)研究領域課題,及時梳理匯總各渠道收集的技術、人才、項目對接線索,綜合考慮技術創新性、市場潛力值、產業適配度等要素,進行分類管理、分層儲備,形成項目資源庫。
資源庫建立起來后,精準對接尤為關鍵。《工作機制》明確,要暢通科企雙向融合渠道。一方面,進行常態化互動對接,舉辦系列活動,堅持走出去、引進來,通過成果展示和深度交流,推動產學研高效精準對接;另一方面,搭建融合發展平臺,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搭建開放式創新網絡,發揮異地商會等優勢資源牽線合作,建強用好人才科創飛地,探索推進“科技副總”掛職機制等。
企業家和科學家雙向賦能,具體體現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高效落地。《工作機制》聚焦篩選評估、精準匹配、投孵聯動、落地服務等全鏈條進行梳理優化,實行定期調度機制,健全容錯免責機制,進一步強化工作保障,確保每個環節都有人跟蹤服務,實現工作閉環管理。
從互動對接、平臺搭建到成果轉化、項目落地,再到工作保障,晉江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機制,為“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
紅利:企業家獲“技術引擎” 科學家拓“產業賽場”
《工作機制》的創新之處,在于提出“企業家+科學家”融合創新模式,構建深度合作生態,這是一種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嘗試。同時,通過構建三類資源庫,全面整合企業家、科學家和項目資源,實現人才、技術和項目的精準匹配和高效對接,有利于提高創新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益。作為《工作機制》的主體,企業家與科學家必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與紅利。
對企業家來說,加入企業家資源庫可以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和資源對接渠道,通過參與各種對接活動和“走出去”考察,能夠接觸到更多科技成果和創新理念,幫助企業建立創新體系,推動企業從傳統生產模式向創新驅動型轉變,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工作機制》搭建了多種科企融合平臺,如創新聯合體、產業創新聯盟等,企業家可以借助這些平臺與科學家合作,針對企業“卡脖子”技術難題進行聯合攻關,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對科學家來說,晉江擁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和龐大的市場容量,科學家(科技專家)資源庫的建立,為科學家提供了更廣闊的應用平臺和市場渠道,讓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晉江的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中找到豐富的應用場景。這不僅為科學家提供了與企業家和企業深度合作的機會,更能夠獲得更多的科研資金、設備等資源支持,加速技術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進程,實現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雙贏。
(記者 蔡斯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