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進入暑假,各類研學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孩子們走出傳統課堂,走進博物館、科技館、紅色教育基地、名勝古跡等地,在沉浸式體驗中拓展視野、增長見識。
老師們認為,研學活動不僅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還培養了團隊協作、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們認為,研學旅行是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能幫助孩子開闊眼界、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專家也提醒,研學市場需進一步規范,避免“重游輕學”,真正實現“研有所獲、學有所得”。 這個暑假,研學正成為孩子們成長路上的一堂生動課程。
走出校門去實踐
“孔雀藍釉瓶,光聽名字就很美對不對,它的顏色就像孔雀羽毛那樣漂亮……”
7月19日,在福建博物院的展廳里,來自福州市湖濱小學的馮佳苑聲情并茂地向觀眾講解福州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瓶。

福建博物院“福博少年說”小小講解員研學活動,馮佳苑和馮佳奕姐弟在體驗修補文物。 曾子欣 攝
今年暑期,福建博物院推出“福博少年說”小小講解員研學活動,依托博物院豐富的館藏資源,打造可觸摸、可感知的生動課堂。
“我參加了五六次吧,因為我一直對歷史特別感興趣。”今年9月才上四年級的馮佳苑早已是博物院研學的???,這回她還帶上6歲的弟弟馮佳奕一起參加活動。
姐弟倆的母親是一名專業的博物館講解員,每日的歷史故事熏陶成為家庭生活的常態。從“聽故事的人”轉變為“講故事的人”,在研學活動中,姐弟倆表現得格外投入。
“我們不是讓孩子死記硬背,而是真正理解后再講述。”福建博物院研學業務負責人楊慧告訴記者,針對復雜知識點,本次研學活動采用“觸摸感知+動手體驗”模式,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比如講解南宋服飾文化時,孩子們會親手觸摸與福州南宋時期黃昇墓出土文物材質相似的絲織品,在指尖的輕薄觸感中體會‘宋韻雅致’。”
活動結束時,馮佳苑講解了文物“福船”和“孔雀藍釉瓶”,而馮佳奕完整講解了西周青銅大鐃,贏得了老師和家長的稱贊。“佳奕雖然認識的字不多,卻能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完成全部課程,真的很了不起。”楊慧說。

“非遺艾香”初高中生研學活動現場 曾子欣 攝
到科技館去探索科學奧妙,福州鼓樓第五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潘莞顏的研學體驗也同樣精彩。
7月19日,福建省科技館啟動2025年全省科技館體系聯合行動分館專項活動“探秘分館”科普研學活動,串聯四大特色科技館分館。
潘莞顏的首站來到了位于福建醫科大學(旗山校區)的福建省科技館生命科學分館。她看到了1~40周人體胚胎發育等1700多件標本,學到了“如果指尖出血要按壓近心端止血最快”等生活小常識。
她的第二站來到了福建省科技館物質結構研究分館。物質結構研究分館坐落于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福建物構所),這是由我國著名科學家盧嘉錫院士創建的。
“在生命科學館和物構所里,學習到了許多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特別是盧嘉錫爺爺的女兒飽含深情地講解,深深地打動了我,她繼承了父親的科學精神,所從事的是一項偉大的、有意義的事業。”談起研學收獲,潘莞顏說。
走出場館,更廣闊的天地和不同的體驗在等著同學們。
7月的天空很藍,鄉村的曠野很美。10歲的林辰軒參加了在福州市閩侯縣舉辦的五天四夜的“趣鄉下”研學夏令營活動。他沉浸在田野間摸魚插秧、星空下生火做飯的新奇體驗中。
“太好玩了!”平時愛干凈的他脫下鞋襪,光著腳丫,拿著秧苗,下到田里,一點也不在意泥土沾了一頭一臉。
“孩子平時忙于學習,難得放個暑假,該玩就得玩。我們上班沒空帶他出門,花個幾千元交給獨立研學團,大人比較省心,他也開心。”林辰軒的家長告訴記者。

晉江市中小學生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在陜西漢中體驗蔡倫造紙技藝。翁文默 攝
公益研學緩解憂慮
不過,面對參差不齊的研學產品,家長們也有擔憂。
“市場上,研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機構為逐利降低標準、減少內容,使研學體驗大打折扣,有些活動甚至淪為簡單觀光,缺乏教育性與趣味性。”福州家長張雨(化名)和記者分享了自己的擔憂。
“費用問題也不容忽視,尤其是對二胎家庭而言,市面上的研學產品價格通常較高。家里有兩個孩子的話,經濟負擔就更重了。”張雨說,她希望能有更經濟實惠的研學項目,讓更多孩子參與其中。
張雨的想法在今年夏天得到了實現。今年暑期,她上初中的大娃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公益研學活動——研學5天,只需交納不到200元的伙食費。
“加油!加油!”7月25日,記者來到張雨口中的研學基地——位于永泰縣塘前鄉的福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中心(以下簡稱“實踐中心”)。

福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中心的中高空攀巖體驗項目 曾子欣 攝
訓練場上,攀巖體驗熱火朝天地進行。面對15米高的攀巖墻,現場的同學一個接一個奮力向上攀爬。而實踐中心綜合樓里,制作艾條、沙畫體驗、模擬駕駛、機器人操控等研學課程也在同步進行。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除了在實踐中心體驗之外,參加研學的學員們還走進泉州“探尋海絲傳奇 解密非遺文化”、去往漳州“弘揚農耕文化 品賞國色天香”、來到廈門“穿越崢嶸歲月 厚植家國情懷”……
“教育部門組織的研學側重思政教育,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今年的線路設計圍繞賡續紅色血脈、愛國主義教育、閩臺融合發展、八閩傳統文化等主題進行。”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4月以來,福州市教育局組織公益性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精心設計了20條研學線路,安排中小學生分期分批到實踐中心參加研學實踐活動。截至目前,已開展了11期研學活動,將有1.8萬多名學生受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參加實踐中心組織的公益研學活動,學生僅需支付伙食費,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申請減免伙食費。研學實踐期間所產生的住宿、交通等其他費用由實踐中心承擔。
“2024年,實踐中心獲評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同時申請到了500萬元專項彩票公益基金,這筆款項全部用到了福州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活動上。”該負責人介紹。
在省內,像這樣由教育部門統一組織的公益研學活動并非個例。
今年7月,龍巖市240余名學子分赴山東、浙江、新疆三地,開啟一系列融合文化探尋、非遺體驗與民族團結的研學實踐。
“當D3161次動車駛入溫州南站時,我就知道,一場穿越700年的連接山海情懷的研學之旅,已經在我們腳下展開。”談及初到溫州的心情,龍巖市高級中學學生焦盛浩的話語里滿是欣喜。
龍巖市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中心負責人丘志坤告訴記者,從2024年開始,營地以跨市、跨省聯動的方式,聯合多地國家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目前,龍巖市開發了40多條精品研學線路和150余門精品課程,聯動山東濰坊,浙江溫州、寧波,新疆石河子等營地開展跨省研學活動。
“這樣的聯動既節省了經費,又讓本地的孩子走出龍巖、放眼看世界,讓外市、外省孩子來龍巖紅色圣地追尋先輩足跡,在紅色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丘志坤說。

福州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中心初高中生研學活動現場 曾子欣 攝
“寓教于游”面臨挑戰
“研學旅行讓孩子在行走中觸摸歷史、感受自然、體驗社會,這種‘沉浸式’學習遠比書本上的文字更鮮活。走進博物館時,孩子眼中閃爍的好奇光芒,或是在田間勞作后脫口而出的‘原來糧食這么來之不易’,都是課堂教育難以替代的成長瞬間。”西西(化名)既是一名新高二學生的家長,同時也是一名老師,接受記者采訪時,她表示自己非常認同研學旅行的意義。
她告訴記者,去年她為了獎勵中考結束的孩子,安排了一場“清北”深度研學游,結果只是在校門口“打卡到此一游”,讓人非常失望。“考慮到研學團‘只游不學’,沒有含金量的問題,今年暑假,我們選擇了港澳自由行。”西西說。
西西的顧慮是當前許多家長在選擇研學時的想法。如何避免“重游輕學”,真正實現“研有所獲、學有所得”是擺在現實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福建新華研學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項目負責人黃丞焱告訴記者,今年暑期,公司承接了3期由省教育廳指導的“向陽花開”少年科學家暑期研學營,主要對象是農村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為了讓這些走出鄉村的孩子更好地體驗行程安排,研學手冊細分為研學指南、行前須知、日程安排、集章區、每天記錄活動任務、知識鏈接等。
他表示,從這幾年研學活動的經驗來看,設計好研學活動只是前提,最終決定成敗的還是執行環節。
“研學旅行要朝更好的方向發展,一批優秀的研學旅行指導師必不可少。研學旅行指導師需要從業者涉獵廣泛,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既要做好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學到知識、增進本領,又要保障孩子們的安全,確保他們學得好、吃得好、住得好,具備各種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黃丞焱說。

“智創未來 機甲大師”初高中生研學活動現場 曾子欣 攝
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郭少榕提出,研學旅行發展迅猛,正朝著多元化、深度化邁進,優秀傳統文化、自然科學、科技創新等領域的研學實踐備受青睞。“我們必須重視其專業屬性,它絕非簡單的旅游加教育,而是需要專業的課程設計、師資配備以及活動組織,是融合多領域知識與技能的系統工程。”
“互動性強、趣味性高的體驗式課程,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創造力。”福建省科技館研學項目負責人認為,要讓孩子們通過課外的研學活動得到更好的教育,關鍵在于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特點分層設計活動內容,確保參與性和學習效果;同時整合優質資源,邀請專業導師指導,并利用VR、AR等技術增強互動體驗。(報業集團記者 林密 鄭琳琳 曾子欣 付麗寧)
研學游:不只“游”,更要“優”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研學游憑借獨特的教育價值,成為眾多家長和學生的出行首選,“研學熱”在全國各地持續升溫。
“研學熱”的興起,是教育需求不斷升級下的必然結果。研究性學習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早在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被明確列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要求貫穿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全程。而研學游將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深度融合,打造出“寓教于游”的教學新業態,成為推動中小學素質教育深化的重要實踐載體。
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十一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這一政策的出臺順應了素質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旨在通過研學旅行推動素質教育全面實施,促進書本知識與生活經驗實現深度融合,為學生成長搭建起連接課堂與社會的橋梁。
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高度需求驅動下,研學供給體系日益完善:科學場館、文化場館推出主題鮮明的研學活動,教育部門牽頭組織公益研學項目,旅游企業開發多元化旅游類研學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發展,與教育部門的政策引領、文旅部門的資源整合、旅游企業的服務支撐以及學校的組織實施形成強大合力,共同促成了研學活動的蓬勃發展局面。
值得關注的是,研學游已悄然成為文旅市場的新增長點。在市場活力的推動下,研學形式不斷創新升級,從歷史古跡探訪到山川湖??疾?,從知名學府參觀到科技場館體驗,內容日益豐富多元。但與此同時,研學游市場也出現了諸多亂象,部分活動徒有“研學”之名,實則偏離了教育本質。
推動研學游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跨越,實現從“研學游”到“研學優”的進階,需要教育、文旅、企業、學校、監管等多方主體凝聚共識、各司其職。在內容創新上深耕細作,在品質提升上持續發力,在全鏈條監管上筑牢防線,在項目篩選上嚴格把關,在課程融合上精準設計,通過多環節的擴優提質,讓研學活動回歸教育初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寓教于游”的育人目標,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實踐機會,助力他們全面成長。這不僅是萬千家庭的殷切期盼,是規范研學市場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更在賦能鄉村振興、增強文化自信中具有深遠意義。(記者 蔣豐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