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亦是市委、市政府的“頭等大事”。“十四五”以來,石獅市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關系千家萬戶的社會事業中,以民生“溫度”標注發展“刻度”,用一件件民生實事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老人們在東村社區長者食堂就餐
做大優質教育“蛋糕”
金秋九月,開學啟新。9月1日,石獅市第一中學寶蓋校區正式投用。作為打破傳統學段界限的教育新載體,該校區將深度融合本部優質教育理念、骨干師資力量與特色課程資源,探索構建十二年一貫制教育貫通體系,為學生全面發展筑牢根基。這一舉措,正是石獅市錨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核心目標,加速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實現提檔進位的生動注腳。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十四五”期間,石獅市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改善辦學條件、提升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結構,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教育供給持續擴大——近五年來,石獅市年教育投入近20億元,新改擴建學校98所、新增學位2.2萬個;通過部屬師范院校直招、公開招聘、“歸·雁”回引等方式,引進各類教師2000余名;累計培育各級各類名師、名校長等教育人才超1500人,幼兒園普惠率達88.76%;積極推進家校共育和中小學科學教育,先后獲評“全國家校(園)共育數字化示范區”“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基礎教育新格局正在構建。
教育均衡持續擴容——自2022年起,石獅探索推進“名優校+”教育發展共同體建設模式,深化合作辦學,創辦石光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第二實小、第三實小、第五實小、第七實小、永寧中心小學7個教育集團,高位引進泉州五中在石獅設立教育改革基地學校(后垵學校);充分利用“數字化建設”契機開展“5G+專遞課堂”,助力課堂打破地域限制,實現“雙師+多校學生”同一課堂模式,把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做得更大,讓整個教育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適齡兒童和青少年。
教育改革持續擴面——2023年,石獅市在泉州市率先實現中小學“入學一件事”改革,2025年拓展至部分幼兒園試點入園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縣級區域內部分幼兒園入園、幼升小和小升初全學段報名“掌上辦”全覆蓋,累計減少證明材料25萬余份,減少群眾跑動12萬余人次,群眾咨詢入學事宜訴求件逐年減少,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從校園到課堂,從城市到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春風正吹拂著石獅的每一個角落。
當好百姓堅實“醫靠”
近日,飽受頭暈目眩困擾且多方求醫無果的市民張女士,經朋友推薦關注了石獅市中醫院微信公眾號的名醫坐診動態,成功預約到省級中醫專家門診。經過專家辨證施治、精準配藥,她的頭暈癥狀顯著緩解。“在家門口就能掛上省級名中醫的號,既不用奔波勞碌,又節省了不少開支,太方便了!”張女士對這樣的就醫體驗贊不絕口。
張女士這份實實在在的就醫獲得感,來源于石獅市衛健部門“向上借力”與優質醫療資源“積極下沉”的同頻共振。“十四五”期間,石獅市聚焦群眾就醫需求,堅持高位嫁接優質醫療資源,精準合作補齊短板,持續深化與上級醫院的交流合作,以名醫工作室為紐帶,加強薄弱學科的幫扶,填補技術空白,探索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分級診療體系,切實把優質醫療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讓市民就醫更省心、更安心。
2021年以來,通過“候鳥專家”柔性引才機制,石獅先后成功引進省立醫院泌尿外科葉烈夫、胃腸外科薛芳沁、婦科劉佳華、血管與腫瘤介入科方主亭,上海長征醫院腎內科梅長林,南方醫科大學李愛青等15個名醫工作室,成立腎臟病中心實驗室和內分泌科數智實驗室;通過“輸血式”幫扶模式,與福建省兒童醫院(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建立醫聯體,與福建省立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福州第二醫院開展緊密型戰略合作,推進省立醫院“閩南區域醫療工作站”落戶石獅,共建消化病診治中心體系;致力打造“1+N”學科群發展模式,成立腫瘤血液科(腫瘤與血管介入中心),建設福建省腫瘤醫院工作站,組建泌尿腎病醫學中心、皮膚與美容外科中心等。同時,成功牽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積極推進學科聯盟建設,共建區域醫聯體及腦科中心,由福醫附一醫院指派腦科中心第一主任、護士長,將人才、管理、教學“三位一體”平移至石獅,推動神經外科名醫工作室落戶石獅市醫院。
筑牢群眾“醫靠”,既需優質醫療資源“向上銜接”“向下扎根”,更要激活縣域緊密型醫共體的“聯動效能”!
近五年來,石獅市持續深化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試點改革,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石獅市醫院發揮龍頭作用,帶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同發展,市醫院胸痛中心通過國家認證,規范建設基層胸痛救治單元,成為福建省內首個實現胸痛救治單元全域覆蓋的縣市,并創新開展全域血糖管理、全域肝病管理和全域呼吸管理等臨床服務;9家基層醫療機構全部通過優質服務基層行國家基本標準。同時,創新建立院長行政夜查房工作機制和聯合智慧病房模式,持續完善一體化管理、同質化服務的醫共體運行機制,醫共體建設達到國家評判標準。在2024年度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保基金打包支付績效考核中,石獅在泉州市參與考核的8個縣(市、區)中排名第一名,獲優秀等次。
如今,更便捷的就醫流程、更優質的就醫環境,讓群眾的就醫體驗顯著改善,群眾的滿意度與居民的健康水平穩步攀升:2021—2024年,石獅市醫院連續四年蟬聯泉州市三級綜合性醫院患者滿意度榜首;石獅居民的平均期望壽命從2020年的80.22歲提高到2024年的81.89歲……每一項數據的背后,是我市千方百計提高廣大群眾健康水平的縮影,更是全市衛生健康事業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
用心寫好民生“答卷”
“上了年紀腿腳不便,以前總湊合著吃飯,自從社區開了這個長者食堂,我天天來這里吃,飯菜好吃花樣也多。”10月15日中午,在鳳里街道東村社區長者食堂內,年近古稀的王大爺一手端著熱氣騰騰的綠豆湯,一手拿著新鮮出爐的薯粉包,滿臉笑容。為解決老年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東村社區瞄準老年助餐服務這一民生“小切口”,于今年中秋節正式開放長者食堂。走進長者食堂餐廳內,志愿者穿著統一服裝為就餐老人提供洗菜、端菜等暖心服務,墻上張貼的就餐須知與服務項目簡明清晰,嶄新的桌椅擺放整齊,消毒柜、保溫餐臺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份看得見的用心,也讓王大爺和其他社區長者成了這里的“鐵桿食客”。
長者食堂,既承載著社區長者對日常飲食的殷切期待,也是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拼圖的關鍵一環。近五年來,石獅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居家村(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覆蓋市鎮村三級”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標準化建設長者食堂20個,惠及超6000名老年人,建立“六點支撐”多元化籌資模式(即政府補一點、集體添一點、慈善捐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出一點、志愿助一點),推動長者食堂長效運營,真正讓老年人“食”有所依,“食”出幸福味道。作為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已備案并運營養老機構12家(其中“醫養結合”4家),居家養老服務站(農村幸福院)82所,總床位數超2200張,積極打造“15分鐘”養老服務圈。此外,石獅市還強化老年人關愛服務,為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老年人按每人每月300元標準提供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五年來,累計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時長超50000小時。
“一老”連著“夕陽”,“一小”連著“朝陽”。“十四五”期間,石獅市從細微處著手、以需求為導向,持續做好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自然增長工作,累計為全市15名孤兒、93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資金454.133萬元。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資助9名孤兒完成學業。建立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定期走訪機制,投入197萬元深入實施“福蕾行動計劃”,在全市9個鎮(街道)均建立關愛服務陣地,組織開展主題關愛服務活動709場次,惠及留守兒童、困境兒童12909人次。
除了“一老一小”,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同樣關系民生、連著民心。石獅市緊緊圍繞困難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精心構建便捷高效的救助體系,變“被動救助”為“主動發現”,實現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難有所幫,切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持續夯實基本生活救助,落實基本生活救助標準與最低工資標準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五年來,城鄉低保標準提高至940元,增長13.94%,居泉州市縣級市首位、全省縣級市前列,累計發放社會救助資金10715萬元;持續健全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機制,擴大部門間信息共享與數據比對,根據困難程度和困難類型,及時予以特困、低保、臨時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提高社會救助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從柴米油鹽的民生小事到教育醫療的民生大事,石獅用五年的實干與堅守,讓“民生福祉”從抽象的詞匯變成可感可及的生活體驗。站在新的起點,這份寫滿溫度的民生“答卷”正續寫著更動人的幸福篇章!
(記者 胡毅杰 林富榕 李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