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0月17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微短劇作為新興的產業形態,近年來出現井噴式發展,行業逐步形成了劇本孵化、拍攝制作、分發傳播到商業變現的全鏈條生態。隨著用戶規模的持續擴大與產業鏈條的逐步成熟,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
搶抓發展機遇,泉州市首個鄉村短劇拍攝基地——仙夾短劇基地,備受各方關注。這個位于永春仙夾鎮的短劇基地,整合、依托天然資源優勢,拓展短劇產業賽道,開啟了一場關于“短劇+”發展之路的探索,持續推動鄉村資源“劇”變發展之路。

永春仙夾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林劍華 攝)
借資源建基地 探索“短劇+”新路
仙夾鎮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龍水漆籃、山后漆畫等傳統工藝傳承百年,300多座古民居原貌保存完好,建筑群、建筑細部和周邊環境整體風貌完整協調。獨特的自然風光與豐富的人文資源,為文化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
立足天然優勢,今年8月,泉州市首個鄉村短劇拍攝基地——仙夾短劇基地,揭牌成立。當天,首部短劇《洗冤錄》同步開拍,主要取景地選在夾際小學,據悉,該劇目前已進入后期制作階段。
仙夾短劇基地全國城市基地也陸續布局,構建多點聯動的短劇產業網絡。據悉,仙夾短劇基地北京辦事處已掛牌,未來一年內將完成至少50部短劇的攝制,涵蓋平臺定制劇與自主研發內容。
“我們今年計劃與仙夾短劇基地聯合自制10部短劇,目前已與各大優質影視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泉州星辰浩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煒烽介紹道,在合作與投資模式上,基地針對不同合作對象制定差異化方案,靈活適配不同規模團隊。
據介紹,與傳統影視基地不同,仙夾短劇基地提供靈活便捷的場地使用方案,無論是半天短時間拍攝,還是連續數日的長期使用需求均能滿足;同時配套全方位服務,從住宿餐飲到設備支持,一站式解決劇組拍攝中的各類痛點。
其主攻中小型劇組市場,依托永春當地豐富的實景資源,主打鄉村題材、民國風、年代劇。同時,聚焦劇組核心需求,構建完整產業鏈及宣發平臺,提供全方位服務,有效降低劇組拍攝成本。

仙夾短劇基地于今年8月揭牌成立(林劍華 攝)
為產業育人才留人才 建立“培訓+實踐”平臺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10月11日,仙夾短劇基地“演員請出道”演員訓練營首期培訓正式啟動,這是仙夾鎮繼成立泉州首個鄉村短劇拍攝基地后的又一產業配套舉措。
在仙夾短劇基地演藝中心,十余名懷揣表演夢想的學員,正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認真進行訓練。訓練營負責人表示,訓練營課程設置精準對接行業需求,既涵蓋表演基礎、臺詞訓練、氣息發音等功底類課程,又開設鏡頭感塑造、脫本即興表演等實戰課程。針對演員職業發展痛點,訓練營還融入導演面試技巧、鏡前心理調適等實用內容。
訓練營專業老師於悅介紹稱,此次培訓初衷是讓學員通過“自創、自編、自排、自演、自拍、自剪”的方式完成創作,培訓內容濃縮了專業院校基礎課程,同時兼顧體能訓練,短短幾天就完成了話劇、小品等作品的排練。“永春對短劇基地的支持力度很大,硬件設施完善,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提供發展機會留住人才。”於悅忍不住為基地點贊。

仙夾短劇基地“演員請出道”演員訓練營首期培訓現場(林劍華 攝)
“我有過幾個月的表演經歷,但并沒有專業表演培訓背景。”學員林柒分享道,經過這幾天的系統性培訓后,她在人物塑造如肢體動作方面得到了很大提升,對表演也有了全新理解。
為實現“學以致用”,訓練營同步落地實踐轉化環節,通過兩大場景檢驗學員學習成果。一方面,學員將在五里古街及仙夾鎮開展小劇場常態化展演,積累實戰經驗;另一方面,表現突出的學員將獲推薦進入劇組參與拍攝,真正實現從理論學習到實踐應用的轉化。目前,基地已簽約7-8名駐地演員。
“訓練營將長期招生,實行每月兩期、每期15天的培訓模式。”陳煒烽表示,基地將結合學員反饋持續迭代課程體系,深化“培訓+實踐”融合模式,致力于打造地域辨識度強的短劇IP。
此外,在人才輸送渠道上,基地持續拓展多元路徑,既與其他地方合作,承接人才培養需求,也通過在多地設立辦事處,面向全國招引影視專業人才,進一步充實人才隊伍。
基地的建立,讓仙夾鎮實現從“資源優勢”到“產業優勢”的轉化,讓閑置古厝煥發新生,讓村民獲得更多就業與發展機會。同時,基地通過“培訓+實踐”“影視+文旅”的融合模式,打造以文旅為基、影視為媒的文旅融合示范樣板,為永春縣乃至泉州市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仙夾鎮黨委書記莊育瑩表示,下一步,仙夾短劇基地將推進演員培訓、綜藝直播、短劇出海等多元化發展,完善基地配套設施,邀請編劇、導演駐場創作,為熱愛影視的創作者提供在鄉土間汲取靈感、實現價值的平臺,持續探索“短劇+”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