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永春縣介福鄉,陶瓷企業主和鄉村干部坐在一起議事解難,福東村鄉村振興產業園項目穩步推進,外地職工子女與本地學子一起參加暑期夏令營——這幅生動圖景的背后,正是當地以社區(村)、園區、廠區黨建工作“三區聯創”機制為抓手,激活發展動能的生動實踐。自去年以來,介福鄉推動三區資源整合、優勢互補、發展共促,有效破解鄉鎮發展瓶頸,繪就了區域協同、共融共興的新畫卷。
“以前我們在發展中,總感覺少了一個可以一起商量解難的平臺,現在通過三區聯創,每個月開展聯學聯議活動,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大家坐在一起議事討論,不僅問題很快能解決,發展思路也寬了。”介福鄉陶瓷企業主陳祺祥感慨道。這些現象,正是“三區聯創”中“組織聯建”的生動注腳。
為推動工作順利開展,介福鄉黨委牽頭成立片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統籌福東村、紫美村、龍津村3個行政村資源,匯聚轄區重點陶瓷企業、協會等N個共建單位力量,形成“1+3+N”的聯創體系,將社區(村)、園區、廠區的黨建力量擰成“一股繩”,讓“各吹各調”變為“同頻共振”。建立常態化議事機制,每季度召開聯席會議,通過“提案制”精準聚焦企業用地、融資、招工等發展痛點。
走進福東村,福東村鄉村振興產業園建設正在穩步推進。這一泉州市首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以“入股聯營”模式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項目,得益于“三區聯創”機制的推動。
今年年初,福東村提出村域內4623平方米低效工業用地盤活難問題,片區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多次組織福東村和共建單位進行現場調研、集體議事,最終吸引本地企業家投資2500萬元與福東村共同成立聯營公司,將“沉睡資源”變成發展紅利,讓村民不僅能夠享有土地的基本保底權益,更能作為股東分享產業發展的長期紅利,實現了村集體、村民和企業三方共贏。現如今,產業園已完成《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和不動產權證核發,建成后預計年銷售額2億元,新增崗位50余個,福東村年增收超10萬元。
通過鄉黨委統籌、園區跟進服務、村級保障要素、企業全力建設,推動13個重點項目100%開工、6個項目提前竣工;采取“村級供地+企業運營+園區服務”方式打造千畝良田示范片,新引進頂宏農業發展現代化、規模化種植,實現土地利用率提升40%、生產成本降低30%,并帶動本地群眾土地租金翻倍,月薪超5000元……永春縣介福鄉緊盯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產業發展等重點工作,巧用“三區聯創”機制打出發展“組合拳”,用聯創紐帶串起經濟鏈、產業鏈。
三區聯創,最終要落到群眾獲得感上。介福鄉整合“黨建+”鄰里中心、市級青少年活動之家、老年活動中心、產業園區共享職工之家、生活片區戶外勞動者服務驛站等陣地資源,建成三區共享的綜合服務平臺,提供醫社保咨詢、欠薪調解等服務,常態化開展文體競技、人文交友等活動,累計服務“三區”群眾和職工超1200人次。
三個村“量身定制”特色服務,福東村開辦銀齡課堂讓鄉村老人安享晚年,龍津村實施育苗工程護航園區、廠區青少年成長,紫美村開展陶瓷人才培訓為產業園區輸送技能人才,“各美其美”又“美美與共”。“育苗工程讓孩子假期有去處,陶瓷人才培訓又能提升我們的專業技能,在這兒上班跟在家一樣舒心。”來自四川的陶瓷企業職工小黃說,生活片區的便利服務讓他扎根更穩。
從產業協同到服務融合,從資源共享到治理聯動,介福鄉以“三區聯創”打破區域界限,走出一條區域統籌、多元融合、協同推進的發展新路徑。如今的介福鄉,正以更強勁的合力,書寫著共富共興的新篇章。(康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