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泉州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以下簡稱“校外活動中心”)的大廳里交織著腳步聲與笑語聲。視障女孩葉錚提著書袋,扶著無障礙扶手,沿著盲道緩步向前——她正要去上每周最期待的聲樂課。
“觸摸”聲音
“來,手放這里,感受聲帶的振動。”聲樂課上,校外活動中心的黃春誼老師手把手帶著葉錚練習。葉錚閉上眼睛,用手輕撫臉頰、貼住胸膛,專注捕捉聲音傳遞的細微震動。
葉錚患有先天性視網膜皺襞,父母曾帶她輾轉多地求醫,保住了微弱的視力。2017年,青光眼讓她徹底失去光明,轉入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但從小學習鋼琴的她并未放棄音樂。她說:“張杰的《最美的太陽》告訴我,就算看不見,也能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2021年,葉錚聽說校外活動中心開設聲樂課,便主動找到黃春誼系統學習。從那時起,每個周末她都會準時出現在教室。
“高音會讓頭骨發麻,中音在胸腔回蕩,低音則讓全身輕輕顫抖。”葉錚不因視力問題落后于普通同學,反而總能迅速找到老師說的“聲音密碼”。
多年努力終結碩果,葉錚參與演唱的《貝加爾湖畔》《向云端》等曲目,先后獲得福建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表演類聲樂二等獎、福建省第十二屆殘疾人藝術匯演表演獎聲樂一等獎。“我想用歌聲告訴所有人,視障孩子也有大夢想。”葉錚笑容燦爛,臉上寫滿堅定。
“逆向融合”
不少像葉錚一樣的殘障孩子,在校外活動中心找到了發揚興趣、收獲成長的“快樂充電站”。周末和寒暑假,他們不再因身體障礙而困守家中。
“殘障孩子不應被‘特殊’標簽困住,他們需要和普通孩子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機會。”泉州市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蔡景燦介紹,學校自1999年起就積極創造條件,讓普通中小學生與殘障孩子共同參與文藝、體育活動。2016年,學校加掛“泉州市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中心”牌子,殘障學生和普通學生的關系,也從單場活動臨時組建的“游戲伙伴”,升級為以學期為單位的固定“學習搭子”。
這種讓普通孩子走進特教校園、與殘障孩子共同學習活動的模式,被蔡景燦稱為“逆向融合”。
為吸引更多殘障孩子參與,校外活動中心推出一系列暖心措施:開設適殘課程并減免一半學費,加裝無障礙扶手、鋪設盲道,音樂課注重觸覺教學……如今,校外活動中心已開設文藝、體育、科普3大類29個興趣項目,每周末吸引數百名學生參與。
來自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的小陳,每周都會和聽障女孩小宇一起上硬筆書法課。小陳姿勢不標準時,小宇會輕輕點點她的手腕提醒,有時還在旁邊寫下示范筆畫,帶著她一起感受怎么運筆。
“以前總覺得他們和我們不一樣,認識了小宇才發現,原來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認真成長。”小陳簡單的話語里,蘊藏著“逆向融合”的溫暖意義——在相伴中學會理解,在理解中丟掉偏見。
愛心護航
“教普通學生聲樂,一個表情或手勢就夠了,但視障學生無法視覺模仿,所有信息都得‘翻譯’成聲音和觸覺信號。”從事特教多年的黃春誼說,面對視障學生,她更像“聲音解說員”,比如她會用“打哈欠聞花香”的日常體驗,將抽象的呼吸、口腔技巧轉化為具象場景,幫學生跨越感知障礙。
在黃春誼看來,特教更需耐心與包容。“普通孩子一節課完成的訓練,殘障孩子可能要兩節課甚至更久,但只要他們愿意嘗試,就值得等待與鼓掌。”她對孩子們的鼓勵從來都是及時又溫暖:當視障孩子捧著獎狀看不見文字時,她會先送上一個緊緊的擁抱,再逐字逐句念出獎項與評語。
在校外活動中心,殘障孩子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交到了朋友,更收獲了自信與成長。不少孩子還從這里起步,在老師的專業指導下不斷提升自己,最終考上了本科院校的音樂表演、視覺傳達設計等專業,朝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前行。
“在我們中心,沒有‘普通’與‘特殊’的標簽,只有一群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孩子,和一群用心引導他們的老師。”蔡景燦表示,未來,校外活動中心將持續開發更多適合殘障孩子的課程,不斷完善融合教育模式,讓殘障孩子能在正常化的環境中快樂成長,擁有與普通孩子同樣精彩的童年和更光明的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擁抱屬于自己的人生。(報業集團記者 楊金城 通訊員 金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