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道治理到產業升級,從礦山復綠到城鄉融合,惠安縣黃塘鎮探索出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年來,惠安縣黃塘鎮以黃塘溪生態流域綜合治理為切入點,統籌推進水系治理、產業振興與人居環境提升,成功建成“山線”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具有黃塘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黃塘鎮下茂村入選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名單,黃塘溪田園入選福建省“美麗田園”典型案例。
一、以水作文章,重塑河清岸綠生態根基
黃塘鎮聚焦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開展三大攻堅行動,筑牢流域生態屏障。一是實施河道煥新工程。完成主干流與支流清淤整治,建成3.2公里安全生態水系,配套防汛路與觀測平臺,實現水系連通與水質提升,黃塘溪小流域被認定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和市級清新流域樣板工程。二是推進礦山復綠行動。提前2個月完成234畝礦山區域修復,創新“邊坡防護、綜合治理、土地復墾”三級修復模式,累計撒播、噴播草籽7.3萬㎡,移植苗木2.11萬株,復綠土地2.7萬㎡,綠植覆蓋率超90%,重現綠水青山。三是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創新推行“河道物業化管護”,每年常態化投入40萬元引入專業團隊開展保潔、清障、修復“全科式”管護,同步打造下茂村河長制主題公園,組建72人的“河小禹”黨員志愿隊,形成“專業管護+全民共治”新格局。
二、以產謀發展,激活綠色經濟增長引擎
依托生態修復,黃塘鎮推動土地增值、文旅融合與商圈升級,實現生態有益、產業有力、群眾有感。一是加快土地流轉增值。建立跨域協同、生態補償與多元共治機制,實施全省首個萬畝耕地連片整治試點,引進盛豐農業公司流轉3300畝土地開展高標準農田整治,推行“兩稻兩菜”新型糧菜輪作,實現畝產3萬元/年,帶動農業產值2億元,吸納用工6萬余人次。二是構建生態文旅廊道。推進路通、滿山紅生態修復項目二次提升,今年暑期,“我找到了泉州版阿勒泰”話題刷屏全網,滿山紅礦山綠草如茵的視頻獲百萬點贊,周末客流量較以往增長3倍,成功將生態顏值轉化為文旅價值。同步串聯下茂榕樹公園、聚龍歡樂島、油菜花海等節點打造“都市田園+溪谷康養”生態廊道,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三是推動商圈能級躍升。打造“黃塘YES(夜)市+口袋公園+達溢商業綜合體”融合體,年均帶動夜經濟及周邊商圈消費超2000萬元,為鎮財政年增收30萬元。引進奔馳4S總部項目,簽約40余家品牌商戶,結合黃塘溪省吟段整治建設45畝生態水利公園,打造生態、商業、汽車文化融合的“生態會客廳”。

泉州版“阿勒泰”(路通、滿山紅礦山生態修復項目)
三、以居煥新顏,繪就和美鄉村幸福畫卷
黃塘鎮持續推進裸房整治、村容煥新和融資機制創新,實現人居環境“里子”“面子”雙提升。一是實現裸房存量消減。完成惠黃路沿線、山線第一層面可視區域及路通、滿山紅礦山修復道路沿線63棟裸房整治,消減存量面積3.15萬平方米。創新推行“建房審批承諾制+鄉規民約約定+履約資金鎖定”長效管控機制,嚴控新建裸房。二是煥新鄉村整體顏值。開展村莊環境整治,創建美麗庭院54戶、微景觀18處、鄉村小公園7個、美麗田園4片、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6個。推進惠黃路兩側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全面整治沿線雜草雜物、亂堆亂放、亂搭亂蓋等問題,修復破損道路18條,綠化提升2.9萬平方米,指導23家石雕企業規范石材擺放,打造“點線面結合”的景觀節點。三是創新項目融資機制。面對資金需求量大、傳統融資渠道受限等瓶頸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積極探索構建“政府投入+上級補助+國有企業+社會資本+債券融資”的多層次、立體化融資體系,有效匯聚各方資源,有效破解項目資金難題,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黃塘溪流域的蛻變,是黃塘鎮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通過生態修復、產業升級與機制創新“三輪驅動”,昔日礦區荒坡披上綠裝,傳統農田變身高效良田,溪流走廊成為村民朋友休閑好去處。一條兼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鄉村振興之路,正在黃塘溪畔不斷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