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主線,結合群眾思想和生產生活實際,創新建設了群眾身邊的理論宣講“輕騎兵”——惠明理·鄉村文明宣講小分隊,推動宣講隊伍、資源、活動“三下沉”,突出做好“短平快”“鮮活實”微宣講,在上下聯動、整體協同中探索出一條“機制活、隊伍精、活動亮、形式新”的鄉風文明理論宣講路徑,扎實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人心,有效破解陳規陋習,推動崇廉尚儉、崇德向善蔚然成風,成功助力惠安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相關經驗做法多次獲中宣部推廣和上級領導批示肯定。

一、健全機制,暢通全周期全流程的“管理脈絡”。堅持牽頭抓總、高位推進,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確保資源整合一盤棋、工作推進一條鏈,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落地生根、見行見效。一是高位統籌定方向,機制保障筑根基。聯合縣直相關部門印發《關于開展“文明我踐行 惠邑揚新風”移風易俗主題宣講活動的通知》《關于開展2025年惠安縣“文明仲夏夜 清風潤萬家”文明實踐暨移風易俗宣傳宣講主題活動的通知》等文件,從主題策劃、組織協調、人員選配、活動宣講等各個關鍵環節,全流程織密工作機制網絡,推動理論宣講工作跳出“零散化”局限,確保理論宣講工作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開展。二是培訓練兵強本領,精研業務筑根基。加強惠明理·鄉村文明宣講小分隊宣講隊伍日常管理和培訓交流,開展“凝聚榜樣力量·踐行核心價值觀”主題宣講活動宣講員培訓活動,組織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先進事跡宣講員、各鎮鄉村文明講解員等,以現場授課和實地宣講的形式進行集中授課,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宣講前期策劃、備課試講、媒體傳播等宣傳宣講模式,形成一套分工明確、銜接緊密和運轉高效的宣講流程,確保每名宣講員“上講臺能講、進田間會講”。三是財政傾斜強保障,基層宣講添動能。加大財政對基層理論宣講工作的支持,在宣講隊伍的組建、培訓、宣講及購買宣講設備、學習材料等方面給予保障,推動各類志愿服務組織積極承接理論宣講志愿服務項目、落實宣講經費補貼,為基層宣講注入強勁動能,確保理論宣講工作有力有序推進。

二、建強隊伍,烹制適合群眾口味的“精神食糧”。全面整合各類宣講人才資源,深化拓展“鄉村文明”宣講課堂,做到群眾在哪里,課堂就設到哪里。一是突出“主味”,宣講團集中講。由縣委文明辦、縣農業農村局、縣民政局抽調干部,聯合學校宣講骨干、文藝宣講骨干,共同組建惠明理·鄉村文明宣講小分隊,分赴全縣12個鎮、公園、廣場、街區等,開展《以厚養敬親恩 用薄葬樹新風》《孝潤惠安 德耀海疆》《讓婚姻回歸純粹 以文明浸潤惠安》等主題宣講,2025年以來,集中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巡回宣講活動100多場次,讓帶著泥土味、人情味、時代味的理論新風成為惠安大地溫潤的文明氣息。二是靈活“配餐”,鎮村干部流動講。發動鎮村干部、網格員、志愿者等組建“流動宣講輕騎兵”,騎著電動車、拎著擴音器,進村入戶“面對面”宣講。在村口榕樹下、戲臺旁、漁港碼頭布設“新風小攤”,現場宣講解讀紅白事減負、文明祭祀新規等。印制移風易俗公益廣告海報5000份,發放移風易俗宣傳折頁、倡議書5000多份,多形式營造移風易俗、文明新風濃厚氛圍。三是創新“工藝”,文藝能人多樣講。組織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南音社、民間文藝達人等文藝能人,以田疇為幕、以巷口為臺,把“大道理”寫成“小曲段”,把“文明語”編進“鑼鼓點”,先后創排快板節目《移風易俗新貌傳》、小品《紅圍巾》、三句半《倡文明揚新風》等文藝宣講作品,把鄉村文明、移風易俗知識“唱出來、演出來、舞出來”,通過文藝能人“以藝載道”,使黨的創新理論化作耳熟能詳的鄉音、生動可感的畫面。

三、筑牢陣地,織密全覆蓋全方位的“宣講網絡”。將宣講陣地從室內場所拓展到廣場小區、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學校企業等群眾聚集處,實現上下貫通、一體推進,讓鄉村文明處處可見,時時更新。一是室內陣地傳黨音。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矩陣、黨群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文化禮堂等室內場所,開展《讓婚姻回歸純粹 以文明浸潤惠安》等移風易俗主題宣講,同時,聯合縣直相關單位開展《最是清風傳家遠》《我們的節日》《種質創新與智能農機革新的雙輪驅動》等“惠明理·理論周周講”鄉村文明主題宣講活動,讓黨的聲音與群眾“面對面”“零距離”。二是室外流動陣地響政策。充分運用文化廣場、百姓大舞臺、榕樹下、涼亭里、田間地頭、體育中心、公園街區、夜市集市,以及村(社區)的“村村響”廣播和LED電子顯示屏等宣傳陣地,及時向村民宣講黨的創新理論。深入開展“微宣講+文明實踐”活動,宣講志愿者們進小區、進村組,與群眾圍坐在一起,開展面對面宣講和文明志愿服務,為群眾在政策上解“渴”、思想上解“惑”、心理上解“壓”,全縣刊播殯葬移風易俗宣傳標語近2000條,印發海報5000多份,發放殯葬移風易俗宣傳折頁、倡議書5000多份。三是線上云端陣地講故事。把縣融媒體中心各主流平臺納入線上宣講陣地,打造理論宣講指尖課堂。依托惠安廣播臺(FM94.5)、“惠安速報”“文明惠安”微信公眾號和“惠安速報+”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報道鄉村文明和移風易俗活動新聞、政策解讀等,策劃拍攝移風易俗系列短視頻《文明過節》《文明殯葬》《孝老愛親》《喜事新辦》《整潔家園》《鄰里和諧》《誠實守信》等,推動理論宣講由“一時一地”拓展為“隨時隨地”。

四、創新形式,搭建沉浸式互動式的“展示舞臺”。積極探索黨的創新理論宣傳宣講方式,突破“報告式”傳統宣講模式,把“普通話”翻譯成“閩南語”,把“大主題”拆分成“小場景”,讓黨的聲音伴著咸咸海風、帶著地瓜甜香吹進千家萬戶。一是“宣講+夜市”廣受歡迎。開展“惠明理·夜市思享匯”理論夜講活動,在體育中心、公園街區擺攤設點,推出“理論周周講”金句墻、“理論知識大沖關”、陳規陋習“消消樂”、移風易俗“拼一拼”等“理論攤位”,吸引市民前往答題學習、蓋章打卡,把“煙火氣”轉化為“學習熱”,把“我來聽”變為“我參與”,2025年開展“惠明理·夜市思享匯”理論夜講活動10余場次,受眾10000多人,讓夜市“流量”就地轉化為理論“留量”。二是“宣講+表演”人氣爆棚。組織惠明理·鄉村文明宣講小分隊開展“文明我踐行 惠邑揚新風”“文明仲夏夜 清風潤萬家”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移風易俗主題宣講活動,結合木偶戲、高甲戲、南音、閩南語方言等戲劇曲藝、民間技藝等優勢,組織創作《文明實踐在惠安》《惠安好景致》等文化文藝宣講節目,把舞臺變成講臺,把黨的政策用快板、歌曲、朗誦、小品、閩南四句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唱出來、舞出來,開創一條新時代“理論大眾化,文藝進鄉村”的理論宣講之路。2025年,全縣12個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18個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9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共計開展各類移風易俗文明實踐活動超2000場,實現活動全覆蓋。三是“宣講+答題”熱鬧非凡。在移風易俗主題宣講活動現場搭起“移風易俗知識擂臺”,在活動中穿插設計多輪移風易俗知識有獎問答,現場隨機抽取觀眾參與互動;在科學表演秀節目中邀請現場觀眾參與答題并互動體驗科學表演,讓科學文明知識當場入腦入心。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互動形式,將抽象的政策法規和文明理念變得可感、可觸、可及,實現了宣傳引導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深刻轉變,真正讓文明新風在互動體驗中“答”進心里、“落”入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