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初升的陽光灑在華安縣沙建鎮新修的瀝青路面上,官古村新建的農貿市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正將剛采摘的蜜柚、紅辣椒和麻竹筍裝車發貨,這條連接村莊與外界的新路,讓新鮮的農產品能在最短時間內運往縣城市場。
“記得50多年前剛搬來時,這里還是一片荒坡野嶺。”今年70多歲的沙建鎮汰內村移民鄭進清望著眼前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1972年,為支援山美水庫建設,泉州市南安縣九都鎮1011名群眾毅然告別家鄉,遷往華安縣安置,鄭進清就是這支移民大軍中的一員。“當初分到的田地都很貧瘠,收成不好,常常要靠政府救濟。”他清楚地記得。
轉機出現在2006年。隨著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實施,華安縣積極探索“資金直補到人、項目扶持到村”的雙軌機制。縣庫區移民工作負責人黃才坤介紹,這一政策設計既保障了移民的基本生活,又著力改善發展條件,實現了“輸血”與“造血”的有機結合。特別是移民創業園,截至目前已產生租金收益約1991萬元,其中約432萬元直接用于助學、助醫和村集體分紅。
在沙建鎮官古村,近5年華安縣投入移民后期扶持資金約1654萬元,實施了6個重點項目。新建的3500米生產道路和29500平方米瀝青路面,讓這個過去基礎設施薄弱的村莊煥發新生。
“以前下雨時根本沒法走,泥土路變得泥濘不堪,車輛進不來,種的柚子沒法及時采摘運出去,只能眼睜睜看著爛在地里,賣不上好價錢。”官古村村民張全國指著新硬化的道路說,“現在好了,貨車直接開到地頭,早上采摘的農產品,下午就能交到收購商手里運出去。”
毗鄰的汰內村同樣迎來巨變。5年間約2140萬元的移民資金投入,在這里實施了14個重點項目。1.5公里新瀝青主干道的修建,100盞路燈的安裝,1650米排水渠的建設,徹底改變了村莊的面貌。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座新建的小型自來水廠即將投入使用,未來將為4個移民村提供水量與水壓更加穩定、水質更有保障的清潔水源。
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移民村更加注重教育和產業發展。村民自發組織獎學基金,專門獎勵考上本科的孩子。“今年村里有十六七個孩子考上本科,其中將近一半都是我們移民的后代。”移民鄭宗寶欣慰地說。
“每人每年600元的直補資金,20年不變的政策讓我們吃下定心丸。”鄭進清表示,這讓大家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政府的關心和溫暖。據統計,這項直補政策實施以來,累計發放資金超過3000萬元。
傍晚時分,汰內村公園里漸漸熱鬧起來。老人三三兩兩在園中散步聊天,孩子們在空地上追逐嬉戲,幾位阿姨隨著音樂跳起了廣場舞。正在散步的移民紀玉含笑著說:“以前哪能想到,我們移民村也能有這么好的公園、這么漂亮的環境。”
如今,移民村的路燈次第亮起,宛如一串串明珠,照亮著村民回家的路。黃才坤表示,今后將結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持續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更加注重產業培育和人才培養,推動移民村實現從“安居”到“樂業”的跨越。
通訊員 陳蕾 黃建和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