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來自寧夏固原市隆德縣的首批肉牛順利抵達漳州詔安縣育肥場。從西北內陸到東南沿海,跨越2000多公里,一頭牛串聯起肉牛養殖主產區與鮮牛熱銷區,標志著閩寧協作“北牛南育 南銷促北”新模式正式落地,將為兩地牛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漳州古城舉辦的海原縣2025年招商洽談暨農特產品宣傳推介會現場林依妮 攝

掃一掃觀看相關視頻報道
優質牛群邂逅繁榮市場
首批運抵的100頭安格斯牛,是詔安與固原肉牛產業協作結出的碩果。這場“北牛南銷”,是閩寧兩地優勢的精準對接,更是一次山海攜手的強強聯合。
固原的肉牛產業,是當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這里擁有“固原黃牛”等優良品種和成熟的養殖技術,牛源充足、品質可靠且產業基礎扎實。僅此次肉牛來源地隆德縣,全縣肉牛飼養量就達16萬頭,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2億元。
而詔安,則憑借獨特優勢成為“北牛南銷”的重要樞紐。作為閩粵交界的“4小時熱鮮牛肉交通圈”中心,詔安距離福州、深圳約400公里,車程僅需4小時,可快速輻射閩粵這一熱鮮牛肉主要消費區。據了解,福州至深圳一帶日需消費肉牛約7000頭。
除了市場區位,冬季氣候溫暖的天然條件,更讓詔安成為肉牛二次育肥的理想之地。相比北方冬季寒冷導致牛“吃多長少、運輸掉膘”,這里4至5個月的育肥周期能讓肉牛平均出欄體重超600公斤。“新引進的牛體型較瘦,經過育肥后可形成雪花紋理,其中安格斯牛的雪花肉尤為豐富。這些牛肉主要供應閩粵地區的牛肉火鍋市場,深受消費者喜愛,價格也相對較高。”豐營(詔安)畜牧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盈說。
“90后”李盈是詔安人,自16歲起便輾轉廣東汕頭、廣州及上海等地從事肉牛屠宰、肉牛中轉,如今返鄉創業。此次經政府牽線搭橋,其公司將陸續從固原采購肉牛。
李盈的事業成長軌跡,正是眾多詔安人投身牛產業的縮影。早在30年前,已有詔安人走出家鄉,在閩粵等地從事肉牛屠宰與火鍋餐飲。“閩粵地區每四頭熱鮮牛肉中,就有一頭經詔安人之手處理。”據統計,目前全國逾5萬詔安人深耕肉牛相關產業,足見其市場地位優勢。
為讓固原的“牛源品質”與詔安的“市場區位”深度融合,9月中旬,詔安縣與固原市農業農村局簽署《肉牛產業戰略合作協議》,整合固原在種源、技術、飼草、牛源上的產業基礎,以及詔安在政策、市場、資金、育肥上的配套優勢,創新采用“北牛南育 南銷促北”模式,構建從牧場到餐桌的跨區域肉牛全產業鏈協作體系。時隔一個月,首批“寧牛入詔”,后續更多固原“寶貝牛”將沿著這條協作之路,走進東南沿海“大市場”,讓福建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能品嘗到新鮮、地道的六盤山牛肉。
“寧夏牧區牛源充足且品質好,南方則市場需求旺盛,這次優勢精準對接,是發展共贏之舉,將為雙方牛產業注入強勁動力。”詔安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沈和通說。
要素流動助推產業升級
為破解以往“有市場無產業”的發展現狀,詔安不再滿足于傳統牛肉銷售模式,而是立足市場區位、產業人才等優勢,謀劃南方肉牛集散中心項目,力求通過“種、養、加、銷”全產業鏈布局將一頭牛“吃干榨凈”。
該項目總占地4541畝,總投資超10億元,布局“一核四區”產業矩陣,涵蓋肉牛集散核心區、屠宰加工與冷鏈物流配送區、牛副產品再利用加工區、飼草料生產加工區及生物有機肥加工區。“這種規劃實現了從活牛交易、育肥屠宰,到牛皮、牛血、牛骨等深加工,再到糞污轉化為有機肥的全程閉環。”沈和通表示,通過整合分散產業資源,可形成規模效應。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年可暫存肉牛5.67萬頭、屠宰加工20萬頭,還將帶動周邊包裝、物流等配套產業集聚,構建“活牛進場—育肥增重—屠宰加工—冷鏈出縣”的全鏈條運營模式。
自去年7月起,詔安陸續啟動育肥場(一期)、肉牛屠宰場及肉牛交易中心項目建設。今年9月,南方肉牛育肥場(一期)竣工投用。作為目前南方地區單體最大的肉牛養殖場,該育肥場設計存欄1.31萬頭,劃分為9個育肥單元,并配備草料棚、獸醫室等設施。目前已有4家養殖企業簽約,入駐6個單元,來自寧夏、吉林的2000多頭牛已進場。
“詔安有市場優勢,且對肉牛產業的規劃十分清晰。”李盈表示,其公司不僅租用育肥牛舍,還投資參與肉牛屠宰場和交易中心項目建設,對家鄉肉牛產業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有了產業配套,詔安牛產業升級還需要技術創新、優質種源等多維支持,閩寧協作正是補短板的關鍵。根據兩地《肉牛產業戰略合作協議》,固原將利用優質肉牛種質資源和技術優勢,為詔安提供牛源、凍精、胚胎等,支持建立母牛繁育基地及擴繁群;組織專家團隊提供標準化養殖、疫病防控、飼草料配制、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指導、人員培訓和現場服務;合作開展技術攻關,破解產業共性技術難題;共同打造“詔安-固原”肉牛品牌,聯合利用線上線下渠道推介產品、開拓市場。雙方還將建立產業信息交流機制,定期溝通生產、價格、供需、政策等信息,探索數據共享平臺建設,為產業決策與市場預警提供支持。通過開放各自優勢資源,促進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9月18日,在“寧牛入詔”啟運儀式上,隆德縣副縣長吳毅說:“此次合作,既是閩寧協作戰略深化推進的具體實踐,更是兩地依托資源優勢、實現產業互補的創新探索。期待以此次啟運為起點,與詔安縣在肉牛養殖技術交流、市場渠道共享、產業鏈條完善等方面深化合作,讓‘六盤山的饋贈’香飄東南,為閩寧協作注入更強‘牛動力’!”
“全牛盛宴”力促產旅融合
有好牛還要會烹飪,詔安人就善烹牛。其實,在餐桌上,寧夏的優質肉牛資源與詔安的烹飪技藝早已融合。
牛肉丸、牛肉水餃、牛肉煲仔飯、牛肉滑、牛肚煲……在詔安人的庖廚江湖里,一頭牛能夠烹飪出各種各樣的美味菜肴,特別是詔安牛肉飯、“潮汕式火鍋”、鹵牛肉等菜品成為當地文旅經濟的美食招牌。
10月19日,記者走進景升牛肉火鍋店,師傅們忙著解牛、切片、擺盤和烹飪,食客將鮮紅牛肉置于漏勺,沸湯中輕涮10秒,入口醇厚鮮嫩,引起陣陣贊許聲。“詔安牛肉火鍋很鮮嫩!”來自福州的林生在廣東饒平工作,經常與同事結伴前來品嘗。
“寧夏高寒地區出產的肉牛品質上乘,我們長期從寧夏固原等地采購活牛,現宰現賣,國慶假期日均銷量可達三至四頭。”景升牛肉火鍋店廚師長葉梁俠表示,待詔安南方肉牛集散中心建成后,可就地采購寧夏肉牛,屆時將更為便利。
為讓更多人感受牛之百味,助力產旅融合,9月4日,詔安縣以“品詔安至味,饗全牛盛宴”為主題舉辦全牛宴品鑒會。鄉廚們以蒸、煮、鹵、燉等多樣烹飪技藝,將牛身各部位化為一道道美味佳肴。全牛宴分生牛、主食、熱菜小吃、特色菜4個系列,有“生牛拼盤”、牛肉煲仔飯、炸牛肉粒、紅燒牛腩、鹵牛腸等。“來詔安,從‘頭’吃到‘腳’,從‘外’吃到‘內’。”葉梁俠說。
今年國慶期間,詔安中山路美食嘉年華推出特色牛雜湯,一碗匯集牛肚、牛筋、牛肉丸等食材,讓游客“一口吃遍全牛宴”,進一步促進肉牛產業與文旅經濟融合。
同樣,全牛宴也成為閩寧協作不斷深化的紐帶。10月17日至18日,“絲路連山海 閩寧續新章”海原縣2025年招商洽談暨農特產品宣傳推介會在漳州古城西廣場舉辦。現場,麻辣牛肉干、金湯金錢肚、蒜香牛肺等120道牛肉美食和農特產品等集中亮相,讓漳州人民沉浸式感受海原風土人情。
此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是漳浦縣與海原縣對口協作9年的積淀,這不僅是一場美食盛宴,更是兩地農產品貿易與交流的橋梁。
無論是“寧牛入詔”,還是海原牛肉美食等農特產品推介,兩場以“牛”為媒的活動,源于一場跨越山海、持續29年的協作接力。29年來,閩寧協作已從單純政府援助,發展為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協作。如今,兩地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牛產業正成為跨越山海協作的新注腳。
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楊宇煌 沈煒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二十號2025-10-2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