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華安縣委書記廖海軍帶隊深入縣城中心城區多處關鍵節點,專題調研規劃建設工作,并召開華安縣中心城區戰略研究與總體城市設計方案、“水美華安·水城華安”項目策劃方案匯報會,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規劃建設城區,精心打造強體驗性、高可達性的“小而精最美縣城、超品質特色縣城、煙火氣活力縣城”,以山水文城的有機融合塑造“世遺勝地、仙境華安”。

縣領導一行先后到風吹崙望江亭、江濱大廈高層平臺、原繞城公路棄土點、城南安置房小區、建行旁三角地段、燈光球場旁商業用地、原火車站、原城管局辦公樓和原自然資源局辦公樓進行實地踏勘,下午專題研究華安縣中心城區戰略研究與總體城市設計方案、“水美華安·水城華安”項目策劃方案。
廖海軍指出,要堅持因地制宜,凸顯城市韻味。“北溪水長,福珠華安”,華安雖然建縣時間短,但歷史源遠流長。隋唐時期冠名的九龍江,命名就來源于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有九龍晝戲于此(華安九龍潭)。悠悠九龍江盤繞縣城、穿城而過,左邊是虎頭山,右邊是獅形山,這種山水格局有“龍盤虎踞、龍騰獅躍”的獨特韻味。待省重點項目羅溪水庫建成后,水面還將抬升數十米,形成九龍江水環繞縣城如“寶瓶”狀的特色風貌。“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寶瓶”即“平安”,這與寓意“中華平安”的華安縣名,天然諧同,渾然天成,這是華安最為獨特的城市IP。
廖海軍強調,要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品質內涵。圍繞“九龍攬珠·水玉而安”主題,發揮“土樓之王”二宜樓等世遺土樓的國際影響力,優化區域內外的交通設計,加強與廈漳泉都市圈的互聯互通,建設具有“國際范”的小縣城,大力發展入境游。同時,打造境內重點旅居縣城目的地,依托“閩南綠肺”,在優美山川水脈之中,融合茶園竹林、華安玉石、森林康養、研學禪修、避暑避世、溫泉泡湯等在地資源,打造“華人心安·隨遇而安”的松弛感與歸屬感,實現境內旅居、境外旅游復合型多元錯位發展。
廖海軍指出,要科學規劃設計,合理布局功能。城市規劃必須跳出“單點改造”思維,轉向“全域統籌”,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多點開發,多做微更新微改造,多做增強功能、改善形象、性價比高的綜合提升。聚焦人文城產融合發展,科學劃定功能分區,持續提升社區綜合功能,努力擴展一江兩岸公共活動空間,把高端住宅開發與發展都市工業、現代農業和文旅經濟結合,通過優異的生態、營商環境與豐富的夜經濟、夜生活吸引各類人群,打造創新力、煙火氣與寧靜感并存的城市環境。
廖海軍強調,要強化人城互動,打造向往生活。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來。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把華安建成一個文明富裕之鄉”指示,全面梳理城區水資源,合理規劃水道節點景觀布局,以水為魂,激活山、水、城等各類閑置資源,把城市空間開發與產業升級進行綜合設計,構建全域濱水親水系統,形成有顏值、有溫度、有靈魂的“山抱水、水穿城、城繞山”連續生態格局,鐵路、公路、水路相結合的獨特景觀,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實現山水城和諧共生。
廖海軍強調,要創新宣傳推廣,提升城市熱度。要善于策劃和運作城市概念,提煉華安獨特城市名片和發展愿景,通過多種媒介渠道,全員宣傳設計,傳播華安聲音,講好華安故事,不斷積累華安城市熱度,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發展態勢。
縣領導賴武平、何素平、紀曙宏、蘭亞平分別參加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