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溪鎮下村村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以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凝聚干群合力,推動村莊舊貌換新顏,交出了一份寫滿溫度與擔當的“民生答卷”。
“以前每逢大雨,家門口就成了‘水塘’,蹚水出門是常事;現在新修的排水溝又寬又深,雨水嘩嘩流走,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站在新修的溝渠旁,村民陳老伯一邊清理著路邊的落葉,一邊笑著對身邊巡查的村干部說道。不遠處,幾位村民正自發清理整治后的“殘余垃圾”,你一掃、我一鏟,笑語聲中,村莊愈發整潔明亮。

農村環境問題,既是群眾的“心頭患”,也是治理的“突破口”。面對長期以來困擾村民的雨天積水和旱廁衛生問題,下村村“兩委”干部主動扛起責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頭扎根一線,從調研摸底到方案制定,從動員群眾到現場施工,全程統籌協調,為整治工作注入“強心劑”。

然而,整治工作并非一帆風順。資金短缺成為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為此,村干部帶頭動員,群眾積極響應,短短幾天便籌集資金9萬多元,為整治工程筑牢了“資金池”。村民陳大姐感慨地說:“干部帶頭干,我們也不能落后。環境好了,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行動是最有力的回應。在干群同心協作下,一系列整治措施迅速落地:新修的排水溝渠徹底打通了排水“堵點”,解決了“水漫金山”的困擾;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村莊內影響環境的旱廁被順利填埋,衛生隱患得以消除。從方案制定到現場施工,黨員干部始終沖在一線,群眾緊隨其后,每一處變化都凝聚著大家的汗水,也讓“共建共享”的理念深植人心。

如今的下村村,不僅環境“顏值”大幅提升,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也愈發充盈。下一步,下村村將繼續以釘釘子精神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在細節上再打磨、在機制上再完善,讓宜居鄉村的畫卷越繪越美,讓群眾的生活越過越舒心。(陳東鳳、盧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