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恰逢中秋團圓時節,洛濱村鑼鼓暄天、熱鬧非凡,區委書記林曉強,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婉兒與鄉親們一同在村口迎接鄭綿平院士的歸來。

“歡迎回家!”區委書記林曉強緊緊握住來自龍文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之手,話語里滿是鄉情與暖意。在林曉強的陪同下,鄭綿平乘坐電瓶車沿村主干道參觀,每到一處都駐足細觀,目光中充滿對家鄉景致的熟悉與眷戀。行至節孝坊前,鄭綿平靜靜凝視坊身,并湊近細看蔡世遠碑刻上的文字,觸摸著歲月留下的痕跡;走進陳淳紀念館中,鄭綿平緩步瀏覽館內陳列,在展陳前駐足良久,“無論身在何處,龍文永遠是家鄉,看到這些老物件,就知道自己從哪兒來,根在哪里。”

月是故鄉明,情是故鄉濃。在院士文化廣場的涼亭中,鄭綿平與鄉親親朋圍坐在一起,觀看木偶戲表演,品嘗著家鄉的月餅和糕點,回憶著自己在家鄉度過的美好歲月。

座談中,林曉強向鄭綿平院士介紹了洛濱村近年來的發展變化,并對鄭院士始終心系桑梓、情牽故里,關心、支持家鄉發展表示感謝。


座談后,鄉音更濃。鄭綿平院士與鄉親們親切問候,留影紀念。談及家鄉,他語氣愈發動情,為鄉親們送上節日祝福,他表示,“希望家鄉龍文能越來越好!”
鄭綿平院士簡介
鄭綿平,男,漢族,1934年11月17日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鹽湖學和地質礦床學學家,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礦產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鄭綿平曾就讀于漳州第一中學,195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4-2022年初任國際鹽湖學會主席,自然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實驗室主任。在鋰鉀硼等鹽類資源基礎研究、調查評價及提取利用等方面有著長期的工作積累,是察爾汗鉀鹽湖的發現和評價者之一。為緩解中國鉀鹽短缺和豐富陸相成鉀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主持、帶領建成我國首條鹽湖提鋰工業化生產線;作為海相鋰鉀找礦新領域開拓者,提出了滇西南侏羅紀鉀鹽“二層樓”和四川三疊系找鉀鋰新方向;提出鹽類學(Salinology)研究方向,以及“鹽湖農業”和鹽湖地質生態學新概念。先后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獎多項,獲無機鹽協會終身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