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趕進”了地下管道,心里一下就亮堂了,真是為我們老百姓辦了件大實事!”
長泰區武安鎮鶴亭村村民鄭阿姨站在自家整潔的院門前,笑容燦爛。她口中的變化,源自村里那條剛剛“潛入”地下的600米污水管網。
這曾是一道困擾鶴亭村60多戶村民的老難題。生活污水無處安放,在房前屋后“漫游”,不僅讓村容村貌打了折扣,更暗暗侵蝕著土地和水源。
轉機,始于今年六月,武安鎮為提升龍津溪水質,打響珠浦排澇溝治理攻堅戰。在鶴亭村,第一書記楊桂元決心借助這股東風,發動村里自籌資金,將下亭片的污水管網建設提上日程。
聽說要統一納管,村民楊智鋒(化名)舉雙手贊成。他家明溝排放的污水常惹鄰居不滿,這“心病”終于有藥可解。但村民劉秀玉(化名)卻犯了難:管道規劃路徑正好穿過她家尚未收成的甘蔗地,損失怎么辦?誰來賠?
疑慮,遠不止這一樁。污水管網是地下的“大手術”,開挖勢必影響出行;已有的管道錯綜復雜,重新接入能順利嗎?工程時間緊,如何少擾民?
面對這些問號,楊桂元沒有繞道走。他帶著村兩委,一次次登門,掰著指頭算環境賬、長遠賬;施工隊提前勘測,優化路線,避開主要通行高峰時段作業。微信群里,工程進展實時透明……
“陽光操作”配上“貼心服務”,漸漸融化了村民心中的冰塊。
令人動容的一幕發生了:劉秀玉(化名)站了出來,主動提出零賠償讓出甘蔗田。“這是造福大家的好事,我支持!”一呼百應,她的舉動感染了其他村民。
“我也贊成!”“我也是”……村民們共識在凝聚,工程得以迅速推進。
溝槽開挖、管道鋪設、鏟土填埋……一個半月后,600米長的嶄新管網延伸至村民家中,污水“各歸其位”,實現了統一收集與輸送,村莊“煥然一新”。
如今,沿著整潔的村道漫步,曾經的污水橫流景象已不復存在。道路一旁的空地上,施工車輛有序進出。不過,誰能想到,就在不久前,這片空地的建設進度還因光纜糾紛一度陷入僵局。
一天,楊桂元突然接到村干部的電話:“楊書記,村里有緊急情況!”
原來,村民張建新(化名)計劃重新規劃建設家門前的空地,正著手清運地上叢生的竹子。不料,運輸車在作業時不慎刮斷了光纜,附近300多戶群眾的通信因此受到了影響。運營商想盡快修復,卻因“蜘蛛網”般雜亂線路的安全隱患遭到村民阻攔。“車一過就碰線,不能簡單修復了事!”老張和鄰居們道出了擔憂。
“一件一件來,都能解決好。”楊桂元的沉著給大伙兒吃下了定心丸。他迅速組織起通信運營商和村干部,現場辦公,不是簡單地接回光纜,而是徹底梳理線路、抬高線桿。幾天內,安全隱患消除了,通信恢復了,老張家也得以安心進行后續的清場工作。
兩件“小事”,是鶴亭村由“亂”到“治”的小小縮影。
曾經的鶴亭村,村干部積極性不高,群眾滿意度低。楊桂元到任后,認準一個理:從群眾最急難愁盼的事入手,實實在在干事。隨著“我的鄉村我做主”活動推開和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村民真切感受到“村里的事真能自己說了算”。于是,關心村務的人多了,曾經的“旁觀者”,變成了擼起袖子的“參與者”。
如今,看著劉秀玉家那片重新竄到一米高的甘蔗田,楊桂元信心十足:“等甘蔗熟了,日子會更甜。”在他看來,村里的難題就像那一根根管道、一束束線路,只要肯下功夫,總能理清順直。正說著,一位村干部快步走來,跟他商量起新的村務。鶴亭村的下一件“實事”,已經提上了日程。 (通訊員/林少虹 黃揚達 蔡明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