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6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 實習記者 謝沅昕 通訊員 陳鉆勤 文/圖)處暑剛過,開漁不久,漳州市東山縣澳角村村民許海亮的漁船已滿載而歸。碼頭上,鄉親與游客熙攘問價,雜魚、蝦蟹等優質海味即將通過現代物流發往全國百姓餐桌。這片海,正成為東山縣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生動注腳。

《銀光閃閃豐收年》 王東培攝
在9月25日召開的“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縣”新聞發布會上,東山縣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從黨建引領到漁業升級,由文旅融合至改革攻堅,東山逐步探索出一條具有海島特色的共富路徑。

新聞發布會現場 東山宣傳部供圖
黨建引領,筑牢鄉村振興“紅色引擎”
“跟隨組織走,路子不會錯!”下西坑村村民陳瑞香感慨道。2024年,該村海水養殖年產值突破2億元,養殖戶年均收入達40萬元。
前樓鎮下西坑村黨支部創新“小板凳工作法”,依托海上黨群議事廳,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通過辦理海域使用權證和水域灘涂養殖證,合理規劃、依法承租、海域整治等一系列舉措,逐步引導村民養殖龍須菜、海帶、牡蠣、鮑魚等高碳固碳品種,形成以筏式吊養為主體的海水養殖產業,將該村打造成為漳州市首個生態養殖村。
據悉,東山縣聚焦做好“海”的文章,深入開展基層海疆黨建工作,在海上、島上、船上、岸上建立黨組織,構建海、島、灣、港、村相依并存的基層海疆黨建工作體系,以組織領航、黨員干部領辦助力海洋經濟轉型升級,推動今年1-7月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幅位居全市前三、“鄉村游”接客同比增長15%。
午后,張家村云生工業園的廠房里機器轟鳴,在車間工作的本村村民陳阿姨,趁著休息擦拭工具時笑著說:“以前機磚廠停了沒活干,現在在家門口上班,每月能掙四千多,還能照顧家里老人,村里幫我們找的這份工作太實在了!”張家機磚廠曾因環保停產陷入沉寂,張家村兩委積極推進“兩委領辦”項目,探索嘗試“村企聯姻”,創新采用村集體“以地入股”模式,引入5家企業進駐重建的“沉寂”廠房,推動張家物流倉儲興村富民工坊建成投用,實現“變廢為寶”,每年為張家村村集體帶來35萬元的穩定收入,吸納2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
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文海波表示:“我們圍繞為民辦實事、集體經濟創收等方面,組織各村梳理新年度重點工作,引導村‘兩委’干部每人領辦1-2個項目,建立領辦‘承諾、踐諾、督諾、評諾’機制,推動項目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截止2025年8月,東山縣村“兩委”干部共領辦工作項目321個,助力重點鎮村產業經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示范建設項目65個,累計投資超1.2億元。

張少華攝
向海圖強,激活產業升級“藍色動能”
作為“中國鮑魚種苗之鄉”,東山擁有苗場1500多家,其中省級良種場4家、市級良種場2家。縣海洋與漁業局局長許世齊表示,東山正全力推動水產種業、養殖模式、精深加工與貿易渠道全面升級。
在養殖模式方面,近海做“減法”、深海做“加法”。現已建成并投產142口深水抗風浪塑膠網箱,數量居全市之最。總投資3.6億元的海洋牧場一期項目正加快推進,建成后預計年產成品魚0.82萬噸、產值5億元。近海養殖做“減法”與深海養殖做“加法”并行,規劃建設標準化示范園與6個深遠海養殖片區。
加工環節同樣不落后。2024年水產加工產值達45.3億元,預制菜企業增速超30%。聚源生物(總投資4.6億元)等18個海洋食品加工項目加快建設,總投資達19.8億元,推動水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

曾明攝
文旅融合,繪就城鄉共生“多彩畫卷”
夕陽西下,澳角村依然游人如織,“漁獲滿艙”展館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參觀、購買。來自江西的游客李女士驚嘆:“沒想到農村的旅游設施這么完善,民宿條件不比酒店差!”曾經的小漁村,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紛紛開辦民宿、餐飲,吃上了“生態旅游飯”。
“我們大力推進城鄉文旅深度融合,精心打造鄉村旅游線路,因地制宜地展現東山鄉村的山海風光、民俗文化和田園風情,讓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更加多元化。”東山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陳建峰表示,“2025年‘五一’期間,全縣接待游客人數達到55.5萬人次,游客旅游總花費達6.7億元。”

“村BA”籃球賽 東山宣傳部供圖
“品牌”活動同樣精彩。“村BA”籃球賽參賽隊伍從44支擴至51支,舉辦176場比賽,現場觀眾超20萬人次,線上直播觀看超200萬人次;全國四季村晚(夏季)、第三屆東山島泳渡挑戰賽等接連舉辦,展現海島文化魅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做法,緊扣'三農'主線,切實履行鄉村振興牽頭抓總職責,扎實開展示范創建等舉措,全力激活鄉村內生動力,以實干姿態繪就'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東山振興新畫卷。”東山縣農業農村局林武生局長稱。
潮起東南,千帆競發。東山這座海島縣,一個個奮斗者的身影,正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書寫著共同富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