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漳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致敬向東渠工程建設者群體活動在云霄縣舉辦。通過沉浸式歷史體驗、情景劇藝術表演和深度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串聯起修渠歲月的集體記憶與新時代的薪火傳承。
55年前,向東渠破土動工。漳州市云霄、東山兩縣5萬多名建設者,用“一釬一錘”“肩挑鋤挖”的方式,在層巒疊嶂間建成全長85.81公里的閩南水利奇跡,歷史性地解決了云霄、東山兩縣的用水問題。
1973年3月12日,向東渠引水工程竣工通水。渠水歡歌,青山含笑?;赝嵌渭で槿紵臍q月,我們依然震撼:云東人民多奇志,敢叫高山讓路,令河水歸渠。

情景劇《萬眾一心筑長渠》激情上演。 李妙珠 攝
劈山跨海的民生抉擇
漳江,是云霄人民的“母親河”,蜿蜒貫穿云霄全境,奔涌入東山灣。昔日,雖然漳江水滔滔不絕,卻因河床低無法得以利用,百姓世世代代“守著漳江種旱田”。
20世紀70年代初,云霄縣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春旱。而與云霄隔海相望的東山縣,是一座沒有一條溪流、十年九旱的海島,災情比云霄還嚴重。
云霄、東山兩縣人民困水久矣。為解“有水難用”與“無水可用”的困境,經過反復調研、科學論證,盡管全縣財政賬上只有30萬元,水泥、鋼筋、木材等物料奇缺,當時的云霄縣委還是毅然作出大膽的決定——從漳江上游筑壩攔水、劈山砌渠、引水灌田。
在當時財政困難、技術落后的條件下,建設一條貫穿全縣的引水工程仿佛天方夜譚。面對質疑,時任云霄縣主要領導的李文慶堅定地表示:“共產黨派我們來干什么?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不管多困難,只要做對人民有利的事,人民群眾肯定會支持。”
此外,云霄縣委還大膽提出“送水東山”的設想,得到東山人民“跨出海島,與云霄人民共建向東渠,驅除旱魔”的積極響應,派出1萬多名建設者。他們主動承擔了在云霄境內建一座滾水壩、打通兩個隧洞的任務,還負責開挖建設30多千米長的渠道,架設4000多米長的渡槽。
于是,這項大型水利工程被命名為“向東渠”。其從漳江源頭起始,往南經馬鋪、下河、城關、莆美、常山、陳岱,跨八尺門渡槽進入東山紅旗水庫,攀山越海,全長85.81千米,由此承載起兩縣人民“重新安排大好山河”的期盼。
五萬建設者的戰天斗地
1970年9月17日,在萬眾期待中,向東渠破土動工。這是一場備戰奪糧、改造自然的人民戰爭。經動員,云霄、東山兩縣5萬多名干部和群眾奔赴工地,參與工程建設。
懷著對水的深切渴望,生產隊自搭工棚、自辦伙食、自計工分;社員們自帶鎬鋤、糧食、鋪蓋;民工自己打石、運石、砌石。鋼釬鈍了自己打磨,簸箕破了自己修補,零件缺了自己制造。漫山遍野都是他們揮汗如雨、埋頭苦干的身影。
“當年條件十分艱苦,糧食非常緊張,大家過著緊日子。但在工地上,建設者不畏艱辛、克服萬難,無怨無悔、拼命工作,爭取早日完成任務。”向東渠建設親歷者謝鵬志回憶道。
在時間緊迫、任務艱巨的情況下,人民群眾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和百折不撓的鋼鐵意志,劈山鑿壁,跨海造渠,上演了“父子爭上場、兄弟齊參戰、姑嫂同上陣、夫妻共遠征”的感人場景,演繹了“一家三代學愚公,一門五將建向東”的傳奇故事,還涌現了“鐵姑娘突擊隊”“共青團突擊隊”“紅色娘子軍排”等先進典型……一幕幕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在向東渠事跡展示館左后側,世坂渡槽巍峨矗立,槽體上鐫刻的“人定勝天”四個字熠熠生輝。向東渠共建有18座渡槽,高度從十幾米到三十幾米不等。其中,數世坂渡槽最高,也是建設難度最大的。“當時我們的主戰場是大瓦埔5號渡槽,負責挖槽基,撿鵝卵石、挑鵝卵石、扛水泥、扛石頭、攪拌混凝土……”向東渠建設親歷者方澤葉介紹。當年為建設向東渠,洲渡大隊成立“鐵姑娘突擊隊”,共有24名隊員,年僅19歲的方澤葉擔任隊長。
“當時十八九歲的我們,建渠干勁十足,4個人扛著300多斤的條石,踩著狹窄陡峭的木架,走上30余米高的拱頂。當時大家的信念就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方澤葉說。
百里水渠絕非肩挑背扛就能筑成,背后更蘊藏著無窮智慧。面對物資短缺、器械簡陋、技術落后的現實條件,建設者將土法上馬的發明創造與嚴謹的科學設計有機結合。為了節省石料和人力,技術人員設計出一種輕型、薄壁的石拱渡槽,空心的槽墩不僅節約了大量石料,也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
此外,他們用“獨木丁字架”代替了腳手架,把一座座二三十米高的槽墩在平地上立起來;又首創了“雙鉸矩形夾合木拱架”“三鉸桁形木拱架”,取代了舊式的“滿堂式木拱架”,節省了70%的木材和大量資金。1978年,“大型渡槽”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拱式木拱架”獲“福建科學技術成果獎”。
5萬多名建設者團結一心、共克時艱,耗時兩年半,劈開24座山頭、盤繞100多道山梁、跨過15條溪流……硬是用雙手“摳”出一條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的生命長渠,為兩縣增加水田23萬畝。
從生命之渠到精神之渠
“云霄人為什么建造向東渠?他們為何有此決心和能力?”9月17日,向東渠事跡教育實踐基地、向東渠事跡展示館迎來了一撥又一撥的參觀學習者。大家帶著對那段崢嶸歲月的向往,透過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修渠工具、一幕幕實景還原,走近那段艱苦卓絕的建設歲月,感悟云霄干部群眾“勇于擔當、團結協作、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精神追求。
如今,向東渠不僅是滋養兩縣的“生命之渠”,更化作巍然矗立的精神豐碑,成為滋養云霄人民的“精神之渠”。正如李文慶在《向東!向東!——向東渠飲水工程回憶錄》中所寫:向東渠的意義,不僅在于解決了兩縣灌溉、飲水問題,更是樹立了一種精神,通過建設向東渠,人們的膽子壯了,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情,現在有信心辦到了。
“回想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心情難以平復,云霄、東山兩縣建設者興建向東渠的艱辛歷程和感人事跡,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為民情懷,建渠過程中孕育鑄就的向東渠先進事跡薪火相傳、歷久彌新。”謝鵬志說。
時光流傳,當年的建設者或已離世,或已年邁,但建渠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依然常新、不老、充滿青春活力。多年來,年逾古稀的謝鵬志多次尋訪當年的建設者、親歷者,收集老物件、老照片和文字資料,歷時兩年自建向東渠紀念館并免費對外開放,只為更好地重現那段歷史。他還自費拍攝8集訪談錄,自費編輯5本有關宣傳向東渠先進事跡的書,通過各類平臺宣傳向東渠先進事跡,讓珍貴的精神財富激勵更多后人。
在致敬向東渠工程建設者群體活動中,原創歌曲《向東開渠人》悠揚唱響,情景劇《萬眾一心筑長渠》激情開幕,共同獻禮向東渠破土動工建設55周年。“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上曾有人不顧一切,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云霄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何繼雄介紹,近年來,云霄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多次走訪親歷者、查閱檔案,創作了《萬眾一心筑長渠》《向東開渠人》等多部作品,用潮劇、歌曲、舞蹈、快板等形式講好向東渠故事。
這些年,云霄相繼建成了向東渠事跡展示館、向東渠事跡教育實踐基地和主題公園,全縣上下掀起一輪又一輪學習“向東渠先進事跡”的高潮。今年來,云霄縣實施“向東渠”修繕與品牌提升專項行動,通過“精神傳承+創新傳播+文旅融合”三維發力,創排情景黨課、打磨潮劇劇本、AI修復影像等,推動紅色IP活化。同時,構建傳播矩陣,舉辦主題活動,創新“向東渠+”模式,推進數字館升級,全方位激活紅色IP時代價值。
云霄縣委宣傳部宣傳科負責人張敏燕表示,下階段,云霄將持續以深化“向東渠”品牌提升行動為抓手,堅持樹好一面旗幟、建好一支隊伍、唱好一臺大戲,全方位講好“江南紅旗渠”的故事,全力推動縣域紅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優做強,讓當年建渠人用一錘一釬鑿出來的“生命之渠”,成為新時代滋養云霄人民的精神之渠、幸福之渠。
報業集團記者 李妙珠 通訊員 朱喬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