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23日訊(通訊員 蔡秀玲 周團藝 楊志鵬 蔡斌豪 閩南網記者 張恩培)一顆鵪鶉蛋能做什么,它不僅能孵出一只鵪鶉,做成一道美味,還能撬動一個產業鏈,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讓我們一起走進漳浦縣赤土鄉,去看一下這片紅色的土地是如何實現“棚頂發電、棚下生金”的雙重效益。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大地,赤土鄉的電網項目綠領光伏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作為福建省內最大裝機容量的陸上集中式光伏發電站,這里每年可提供清潔能源9520萬千瓦時。2024年9月,該基地創新推出“光伏+鵪鶉養殖”模式,有效整合資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赤土鄉當初為何會想到推行“光伏+鵪鶉養殖”的模式呢?“因為鵪鶉繁殖快、產業鏈長、附加值高,契合當前的‘種養加’模式,是一條適合我們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路徑。”該鄉黨委委員、宣傳委員謝寶竹告訴記者,養殖過程中產生的鵪鶉糞又是一種高效的有機肥料,可以反哺當地的果蔬種植,形成一種生態閉環。
陽光下,一片片光伏板閃著金光,它高度適中,形成了天然的遮陽棚,為禽舍提供了理想的溫度環境。近日,記者走進福建綠領光伏鵪鶉養殖基地,只見一排排籠架整齊劃一,一只只雛鳥在育雛室里快樂嬉戲,育雛師正在給小雛鳥喂食。而在成鳥養殖車間,一顆顆橢圓形的鵪鶉蛋整齊滑落在待撿籃中。
傳統養殖靠經驗,現代化養殖靠數據——在這里,每只鵪鶉的日均采食量、產蛋率、疫病預警等,都會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控。
據悉,福建綠領光伏鵪鶉養殖基地一期工程于今年3月投產,主要由育雛車間和成鳥車間兩部分組成,現存欄鵪鶉36萬羽,日均可產蛋7000斤。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主要是種鳥養殖和雛鳥孵化。三期工程已完成規劃,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從種源、孵化,再到養殖和加工的完整產業鏈,預計年產值可達5000萬元。
“目前基地在產蛋的鵪鶉有36萬羽,我們正與赤土鄉政府探討合作有關鄉村振興的項目,附近幾個村的村民也有意要發展鵪鶉養殖。”福建綠領光伏鵪鶉養殖基地負責人龔永鋒表示,他們企業現有的規模能容納500萬羽的存欄量。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龍頭企業的帶動至關重要。眼下,赤土鄉正與三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探索“村企合作”機制,通過廠房租賃、就業帶動、入股分紅等方式,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戶。
據謝寶竹介紹,三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正在與兩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赤土村和浯源村進行深度合作,這種“企業+合作社+農戶+供應鏈+科研機構”五聯驅動的發展模式,激活了赤土村“產加研銷旅”五鏈效應,助推了“三產融合”,實現了“租金、薪金、股金”的三金共富。一言以蔽之,這正是“鵪鳴沃野,振興可期”的美好愿景在赤土鄉的生動實踐。
走出養殖基地,記者來到三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的食品加工生產線。在這里,每一批鵪鶉蛋都會經過17道關卡檢測,確認品質后才會進入下一道加工制作工序。
清洗、蒸煮、剝殼、鹵制、封存、打包,每一顆出廠的鵪鶉蛋都需經歷8道工序。香辣、蜂蜜、五香、鹽焗等,不同口味的鵪鶉蛋在流水線上滾動,經過打包后推向市場。目前該企業生產的產品已入駐樸樸超市、美團、多多買菜等多個平臺銷售,并與赤土鄉電商企業可娛電子商務達成合作,借助直播平臺拓寬銷售渠道。
“我們傳承了閩南鹽焗工藝和文化,生產的鵪鶉蛋更Q彈、更緊實。”三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龍杰說,因為鵪鶉蛋都是自家農場養的,他們對原料及品質把控很嚴格。
一只小鵪鶉長大成熟,大概需要300天左右的時間。那么,經過歲月沉淀的老鵪鶉,會何去何從呢?
為了讓鵪鶉的經濟價值最大化,赤土鄉與三逐食品(福建)有限公司正合力打造鵪鶉美食宴,做法包括香辣、扒皮、蒜香、紅燒、蛋黃芝士焗鵪鶉等。希望通過鵪鶉美食帶動鄉村文旅,打造赤土版的“種養加”新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農村不缺“土特產”,缺的是把“土特產”打造成“金招牌”的能力,在赤土鄉,記者看到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只鵪鶉,也能夠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小鵪鶉大產業,我們也期待著這只“金鳳凰”能夠繼續展翅高飛,能夠創造出更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