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東山縣,不僅以其秀美的風光聞名,更因其厚重的抗戰歷史而熠熠生輝。這里,是福建省在抗日戰爭中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三次日寇入侵,造成892名居民死難。如今,硝煙雖已散去,但那些鐫刻著民族記憶的紅色印記,正以全新的姿態,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力。

東山縣僑史館(謝聯棠故居)
一座碑全民抗戰的歷史見證
“查埔儉煙支,查某儉胭脂,拜神儉紙錢,煮飯儉把米,儉儉給前方買飛機打死矮股日本壞東西。”這首流傳于東山的民謠,生動再現了1941年東山縣人民節衣縮食,購買戰機支援前線的場景。而位于銅陵鎮的東山抗戰獻機紀念碑,正是那段歷史的直接見證。
1937年“七七事變”后,廈門、汕頭相繼淪陷,東山成為東南沿海抗日前線。1939年至1940年間,日寇對東山發動三次大規模進犯,出動軍艦148艘次、飛機356架次,投彈1361枚,造成892名平民遇難。面對侵略,東山軍民奮起抵抗,三次擊退敵軍,用血肉之軀筑起海上長城。
1941年,時任東山縣縣長樓勝利發動社會各界捐資,購買戰斗機,支援前線抗戰。盡管當時百姓生活十分窮苦,但捐款者卻十分踴躍。得知家鄉東山縣發起“抗日獻機”活動后,遠在南洋的華僑謝聯棠立即響應,通過抗日組織“東山勵志社”,發動華僑踴躍捐資,并募捐4萬銀元參與購買“東山號”戰機,支援家鄉抗日獻機。同時,謝聯棠還捐款用于建立抗戰烈士陵園,銘記那些為抗擊日寇而犧牲的英烈。
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數月,全縣募集法幣15萬元,成功購得一架戰斗機,并命名為“東山號”,成為福建省第一架由民間集資捐贈的抗日戰機。為了紀念東山人民抗日救國的決心和精神,樓勝利將縣政府辦公地騰出,建立“東山抗戰獻機紀念碑”。碑高7.7米,象征“七七事變”;碑身鐫刻各級領導題詞與捐款人名錄,包括普通百姓、商賈士紳乃至孩童,成為東山軍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永恒見證。“這是全省唯一、全國罕見的民間自發獻機紀念碑。”東山縣銅陵鎮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榮譽會長孫用川介紹,該碑于2018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抗戰史、華僑史和民間動員機制的重要實物資料。
如今,紀念碑周邊環境不斷優化,已成為東山縣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也是關帝文化產業園紅色旅游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據銅陵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林杉松透露,下一步計劃在紀念碑旁復原“東山號”戰斗機實體模型,讓參觀者更直觀感受那段熱血歲月。
僑領故里古厝新生的文創實踐
距離銅陵鎮不遠處的樟塘鎮南埔村,“謝謝里”新農人部落正讓謝聯棠故居重獲新生。
謝聯棠18歲下南洋,抗戰期間,他發動海外僑胞踴躍捐獻,支援祖國抗戰,還在印尼創辦僑興國貨公司,專售國貨,抵制日貨。他還在家鄉建小學,解放后連續20多年每月向村里60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直至他1974年去世。南埔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謝敦毅感慨:“謝聯棠先生的家國情懷,早已深入血液。”
謝聯棠故居建于清咸豐年間,曾因年久失修而破敗不堪。2021年起,南埔村啟動古厝修繕工程,對謝聯棠故居及周邊老厝進行統一修繕。如今,故居內陳列謝聯棠的手稿、僑批、匯款單等珍貴史料,系統展示其生平事跡與東山僑鄉文化,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載體,弘揚愛國愛鄉精神的實踐平臺。
以謝聯棠故居為原點,“謝謝里”開啟了古厝活化的新模式。依托謝聯棠故居與僑文化資源,東山計劃將南埔村打造為市級文創基地,通過“老房子認領”吸引更多的新農人創客入駐。目前,村中已有沉香館、古琴室、茶空間等十余家文創單位。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鄉村的文化氛圍,還帶動民宿、餐飲等產業發展,推動了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來自江蘇徐州的新農人岳響,將認領的老宅改造為文創工作室。“古厝、僑史、抗戰記憶,都是創作的靈感源泉。”岳響告訴導報記者,他通過短視頻持續記錄東山的紅色文化與民俗風情,從老漁民口述日軍轟炸細節,到收集散落民間的抗戰文物,每一次拍攝都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我不僅在記錄歷史,也在搶救性挖掘民間記憶。”
“這些創客不僅自帶流量,還將東山的傳統文化、僑鄉元素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為村莊注入了新活力。”南埔村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謝敦毅表示,接下來,“謝謝里”計劃開發以“獻機”“抗戰”“僑鄉”為主題的系列文創,讓紅色文化“帶得走、記得住”。
紅色聯動全域資源的深度融合
東山的紅色記憶活化,不止于單點突破,更在于系統整合與全域聯動。南埔村以“謝聯棠故居”為核心,串聯起百姓大舞臺、古民居等,打造集紅色教育、文化體驗、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綜合功能區。謝聯棠故居講述華僑抗戰史,雙擁食堂為退役軍人和老人提供優惠餐食,百姓大舞臺則成為村民文化生活的核心場所。“今年全國‘四季村晚’(夏季主場)就在村里的百姓大舞臺錄制,村里的文藝愛好者和新農人一起上臺表演,我們團隊全程記錄,那種熱鬧里藏著鄉村的活力。”岳響回憶道。平日里,老人孩子會在舞臺前聊天,他常和村民拉家常,挖掘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南埔村的做法,正是“東山經驗”的縮影:以紅色資源為底色,以文化創新為引擎,以軍民融合為紐帶,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據了解,東山縣已連續六次獲評“全國雙擁模范縣”,軍民融合在新時代持續深化。
2024年,南門灣“東山國防雙擁一條街”,這條1.5公里長的觀景道融入了豐富的“紅色”元素,173家商戶加入“榮軍聯盟”,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提供7折至9折優惠。街區還設有雙擁亭、英模墻等紅色文化設施,成為全國游客了解和感受雙擁文化的重要窗口,進一步拓展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溫度。
而文旅路線的串聯更讓東山的紅色資源“活”起來。東山縣整合抗戰烈士陵園、關帝文化產業園、谷文昌紀念館等資源,設計多條紅色旅游與研學線路,形成覆蓋全島的紅色教育體系。游客可在行走中聆聽歷史,感受東山島的紅色文化。
與此同時,為擴大紅色文化覆蓋面,東山縣不斷探索多元傳播路徑。東山縣委宣傳部、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縣融媒體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東山縣文化旅游講解員選拔大賽、青少年共“賦”代言人選拔活動等,選拔和培育出一批專業的紅色文化講解隊伍;東山縣銅陵鎮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開通“銅城舊事”視頻號,用短視頻講述歷史故事;東山縣教育局常態化開展國防教育“開學第一課”,正組織編寫《東山島英雄故事》校本教材,準備發放給全縣中小學生,作為課外讀物。東山縣銅陵鎮黨委宣傳委員謝雯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多元方式,讓紅色文化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讓每一代人都能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當抗戰精神遇見文創思維,當僑鄉擁抱軍民融合,當古村落迎來新農人,紅色文化在東山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夕陽下,東山抗戰獻機紀念碑在霞光中熠熠生輝,“謝謝里”古厝的燈火次第亮起,百姓大舞臺傳來悠揚的歌聲……東山,這座英雄的海島,正以深厚的歷史底蘊與開放的創新姿態,讓紅色記憶從“被銘記”走向“廣泛參與、主動傳承”,書寫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嶄新篇章。(記者 鄭瑋瑋/文 東山縣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