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三明,層林盡染間透著蓬勃生機——金色稻浪間農人忙碌身影勾勒出豐收畫卷,鄉村衛生院里村民享受著便捷診療,林業碳匯交易的電子屏跳動著綠色財富,多款沙縣小吃新品為消費者帶來多元味覺體驗……“十四五”這五年,是三明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三明考察,對醫改、林改、鄉村振興、沙縣小吃產業發展等作出新的重要囑托,為三明高質量發展擘畫藍圖、指引航向。
同年,《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出臺,明確支持三明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2022年,國家發改委印發《閩西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方案》,為新時代三明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
五年來,三明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錨定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目標,持續深化拓展“三爭”行動,深入推動“四領一促”工作,以改革破題、以生態立市、以產業強基、以民生暖心,為“十五五”時期接續奮斗奠定堅實基礎。
敢為人先立標桿
紅利釋放惠民生
“以前透析要凌晨4點起床趕縣城,現在在家門口衛生院花不到1元錢就能做,太方便了!”沙縣區夏茂鎮尿毒癥患者老張的感慨,是三明醫改惠及百姓的生動注腳。2023年8月,沙縣區投入300多萬元在夏茂鎮建成全市首個鄉鎮血透中心,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讓周邊鄉鎮患者告別奔波之苦。
“十四五”期間,三明醫改始終以“人民至上”為根本遵循,從率先實現“三保合一”、組建全國首個醫保局,到創新“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改革路徑,三明采購聯盟覆蓋20個省份56個地級市,節約藥耗費用超305億元;從推動公立醫院由“管醫療”向“管健康”轉變,到建成8家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實現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全覆蓋,2024年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80.59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32.38%,均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6次獲國務院表揚激勵,成為全國唯一的深化醫改經驗推廣基地。
林改領域,三明同樣交出亮眼答卷。2022年,福建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掛牌運營,如今已吸引全省8個地市、57個縣(市、區)的林場、林企入駐,累計交易額突破53億元。2024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1377億元,農民人均涉林純收入7600多元,約占可支配收入的1/3,6項林改創新成果被納入中辦、國辦印發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山林資源真正“活”起來、“流”起來。
如今,三明林業碳票、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等新業態蓬勃發展,“靠山吃山”的傳統模式被徹底改寫,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底色。
教改、金改協同發力。作為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三明市創新“3456”總校制辦學模式,組建總分校388所,學前教育普惠率97.94%、公辦率78.57%,均居全省前列;獲批國家首批、全省唯一的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十碳綠盈鄉村”案例入選全國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福林貸”融資模式在全國推廣。
一系列改革“組合拳”,讓三明成為全國改革創新的“樣板間”。
綠水青山成底色
綠色發展增動能
“我們的筍竹宴,食材都來自這片竹海,游客就愛這口‘生態味’!”在永安市小陶鎮一家民宿餐桌上,老板李大姐忙著給客人上菜,身后的竹林郁郁蔥蔥。作為全國首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三明“十四五”期間持續擦亮生態底色,連續四年位居“中國綠都”榜首,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全優。
在將樂縣高唐鎮,生態護林員楊師傅每天沿著巡林路線查看林木生長情況,只有看到自己管護的林子枝繁葉茂,沒有被亂砍濫伐,他的心中才覺得踏實。
“現在巡林有APP定位,發現問題一鍵上報,還有生態補償資金補貼,護林更有干勁了!”楊師傅說。憑借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將樂縣獲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此外,泰寧縣入選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新一輪國家生態綜合補償典型地區,大金湖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建寧縣入選全國生態綜合補償重點區域,寧化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一張張“生態名片”見證三明的綠色堅守。
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圍繞服務“雙碳”目標,2021年5月,三明市創新林業碳票計量方法,發行全國首張林業碳票,進一步體現森林固碳價值,實現“空氣賣錢”。以此為契機,三明市創新實施林業碳匯“三建兩創”行動,拓寬“碳匯+”等應用場景,林業碳匯、碳票交易近3000萬元,居全省首位。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發三明林業碳票項目62個、碳減排量約126.6萬噸。2025年3月,上海景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10.04萬元認購6693噸林業碳票碳減排量,證明不砍樹也能致富,好空氣也能賣錢。
守護好閩江源頭碧水,三明市生態綜合執法、河湖長制等創新做法在全國推廣,三元區巖前鎮蓋洋溪通過綜合治理,從“污染河”變身“景觀河”,帶動周邊民宿、農家樂蓬勃發展,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特色集群強根基
多元發展拓新局
“從一粒種子到一碗米飯,我們實現了全產業鏈把控!”在建寧縣溪口鎮楓元村的雜交水稻制種基地里,農技人員正指導農戶進行田間管理。“十四五”期間,三明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產量均保持全國第一,每4粒雜交稻種就有1粒來自三明,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三明力量”。
產業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根基。三明市堅持“穩一優二進三”思路,11條市級特色產業鏈產值突破5000億元。在三明經開區,凱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建的氣相沉積法制備石墨烯生產線年產能達500噸,產品獲新能源電池頭部企業認可;石墨和石墨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入選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上生物醫藥企業營收位居全省第二,“新材料(氟及石墨烯)·三明”躋身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低空經濟加速布局,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壯大,全市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企業占比超七成;2024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44.6%,三明市先后列入國家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和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文旅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2024年全市旅游總人數突破6000萬人次,泰寧尚書街、泰寧古城分別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全宴三明”品牌深入人心,每年吸引超千萬網友關注“舌尖上的三明”。
區域合作為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滬明臨港產業園、金橋(永安)產業園相繼投用,泉三高端裝備產業園建設穩步推進,中國機械總院泉州創新中心成立;沙縣小吃產業轉型升級,成立子公司24家,發展會員店7718家,帶動30余萬人就業,年營業額超550億元,從“街頭攤點”走向“連鎖品牌”,成為富民強市的特色名片。
枝葉關情暖民心
城鄉融合促共富
“新學校有智能黑板、彩虹跑道,還有上海來的老師給我們上課!”新學期伊始,華東師范大學附屬三明中學學生小林的臉上滿是喜悅。“十四五”期間,三明始終把民生放在優先位置,教育、醫療、養老、文體等領域全面進步,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
教育資源更加優質均衡。三明學院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入選福建省一流應用型建設高校;新建丹霞實驗學校、文昌幼兒園等,一次性新增學位5580個,2024年高考本科上線9496人,高于全省1.32個百分點,“小縣辦優教育”的泰寧樣本獲廣泛認可,高考本科錄取率從64.65%提升至81.96%,提升幅度達17.31個百分點。
醫療服務更加便捷可及。緊密型醫療共同體實現全覆蓋,上海瑞金醫院三明分院、閩西北中醫區域醫療中心落地,144家公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96.52%達到“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永安小陶鎮、沙縣夏茂鎮等鄉鎮衛生院新增胃腸鏡、血透等診療項目,讓群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市”。
養老保障更加溫暖貼心。三明市獲評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城市,建成153個樂齡學堂,2.6萬名老人享受優質養老服務;大田縣“五聯五保”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入選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解決農村老人“養老難”問題。
城鄉面貌煥發新顏。三明市順利完成原梅列、三元兩區合并,沙縣撤縣設區,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7.3%,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推進,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86%提升至98.53%;全域納入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范圍,成功申辦第十八屆省運會,“八閩書房”等730余個公共文化新空間惠及城鄉群眾,村歌村晚、百姓大舞臺等活動讓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風好正是揚帆時,奮楫逐浪再出發。“十五五”時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三明市將繼續錨定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目標,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在改革創新中勇毅前行,在生態保護中提質增效,在產業升級中積蓄動能,在民生改善中凝聚民心,用更加生動的實踐書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全媒體記者 朱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