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浦城縣石陂鎮案山下村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栽培千畝示范片,種糧大戶陳兆武忙著調配農機,搶收最后一批再生稻。
國慶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領銜的專家組,在這里實地測產。結果顯示,再生季平均畝產616.2公斤,加上此前頭季平均畝產801.4公斤,兩季畝產達1417.6公斤,再度刷新高產紀錄。2021年以來,該示范片連年畝產超“噸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力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陳兆武把全會涉農內容一一摘抄在小本子上。他說,在浦城,“噸糧田”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正不斷探尋糧食增產新解法,展現端牢飯碗的福建擔當。
“一分田”上的糧食增產新解法
從賣米轉到種稻,陳兆武已走過10個年頭。2015年,長期從事浦城大米加工銷售的他,發起成立陳氏泰優水稻專業合作社,開始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水稻。當時,原省農業廳正在浦城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栽培試驗示范。陳兆武這才知道,原來水稻還可以“一種兩收”。
再生稻,顧名思義,是在頭季稻收獲后,采取特定的栽培措施,使休眠芽再次分蘗成穗結實,再收獲一季的種植模式。比起單季稻,多了一季產量;和雙季稻比,省種、省工、省肥、省藥,節本增效效應顯著。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省種植業推廣總站副站長傅志偉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福建山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積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因此,糧食增產關鍵在于如何大面積提升單產水平,再生稻就是重要抓手之一。
其實,再生稻源自老祖宗的智慧。在農耕時代,由于再生季產量較低,農民僅僅將其作為災后補歉的一種措施,有就收、無就丟。20世紀80年代,隨著強再生力水稻品種的問世,加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的完善,全國再生稻迎來了大發展。這期間,福建再生稻產業具有極高的顯示度。作為當時的代表產區,尤溪縣曾在1991年至2010年間,7次創造再生季產量世界紀錄。
步入農業機械化時代,再生稻發展卻出現了“滑鐵盧”。
“過去,再生稻栽培特別是頭季稻收割高度依賴人工。”浦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鄭莉說,隨著農村勞動力成本高企,傳統生產模式已不合時宜。不過,再生稻機械化收割的難度遠高于普通水稻,因為收割機作業轉彎時,容易反復碾壓稻樁,損傷腋芽,導致再生季產量不高。10多年前,浦城剛剛試水再生稻頭季機械化收割時,再生季產量相比人工收割減少了30%~40%,畝產不到250公斤。
人工收割產量高,但費工費力,增產不增收;機械收割效率高,但以犧牲再生季的產量為代價。面對兩難局面,福建決定從降低機收碾壓損失率為突破口,尋求再生稻產業的“再生”之道。
“四良”融合促大面積單產提升
農忙間隙,陳兆武帶著記者進入他運營的石陂鎮農事綜合服務中心。
“與普通收割機不同,這些再生稻專用收割機內有乾坤,有的利用差速轉向原理,減少轉彎半徑,有的在縮小履帶寬度的同時,擴大收割幅度。”陳兆武說,它們指向共同的目標:在收割時盡可能減少對稻樁的碾壓。
這正是福建再生稻產業“再生”的法寶之一。
篩選出一批低位芽再生力強、耐碾壓、適合機械化收割的專用品種;針對再生稻腋芽萌發特性,應用多款能夠顯著減少碾壓損失的水稻收割機;頭季稻收割前烤田,保持土壤軟硬適中,農機作業時不下陷;收割機嚴格按照“回”字形路線行進,減少不必要的轉彎和掉頭……為破解再生稻頭季機收難題,原省農業廳2010年便開始在浦城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試驗示范,逐漸摸索出一套“組合拳”。
得益于此,再生稻頭季機收碾壓損失率逐步降低,再生季產量逐步接近手工收獲時代。農民因此信心倍增,推動全省種植面積穩步提升。2021年,陳兆武開始將重心轉向再生稻,在石陂鎮成片流轉耕地,種植了1600畝,今年規模已擴大至3000多畝。作為全省再生稻最大的產區,浦城全縣種植面積達10萬畝。
“噸糧田”的夢想重新照進了現實,福建正朝著超“噸糧”甚至“噸半糧”的更遠大夢想進發。
陳兆武現場演示了一套最新的水稻精準條播流水線。與撒播不同,這套設備通過分條播種水稻種子,實現精準對位、精確控量,可節省用種量10%~30%。更重要的是,每一粒種子都擁有充足的生長空間,個個身強體壯,為后續增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育壯秧,僅僅是再生稻創高產的其中一個環節。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高端智能、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研發應用,促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增效。”省種植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林武說,福建正以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融合為抓手,全環節全流程推進再生稻大面積單產提升。
在良田建設上,重點將再生稻生產農田改造為集中連片、適宜機收的高標準農田,畝均財政投入由1600元提高到3000元;在良種選育上,先后篩選培育出“甬優1540”“明1優臻占”“浦鄉優一號”等20多個高產優質、適宜頭季機收的品種;在良機應用上,機收碾壓損失率已降低至15%以下;在良法推廣上,以壯秧增密夯基礎,促根促芽護全程,增穗大穗提單產。
全鏈條探尋創新“稻”路
從“附屬品”到“噸糧田”,從頭季稻機收破題到全程機械化栽培……全鏈協同,系統作戰,從歷史走來的福建再生稻產業不斷迎來新的高光時刻,為全國糧食增產提供了思路與方案。
10月25日,來自全國10個省份的農業工作者齊聚“福建糧倉”浦城,召開全國再生稻生產現場會,共同探討如何讓“噸糧田”的夢想照進希望的田野。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福建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姜照偉說,福建憑借獨特生態條件與持續科技攻關,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再生稻研究與示范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目前,福建再生稻產量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并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產,相關技術成果在我國南方多個省份推廣應用,帶動全國再生稻產業持續發展。
這幾天,陳兆武一邊忙著搶收再生稻,一邊忙著油菜播種育秧。這正是福建最新探索的“稻—再—油”周年高產高效模式。
“我們堅持穩糧、擴油兩手抓,在再生稻生產的基礎上,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林武說,該模式的難點在于兩種作物茬口搭配難度大,油菜從播種到收獲至少需要6個月,與水稻生育期有所重合。為此,福建篩選短生育期油菜品種,以育苗移栽替代傳統直播模式,大幅縮短油菜在田時間;在水稻種植環節,利用水稻工廠化育秧點,培育壯秧,適當延遲水稻插秧時間,以此實現四季無閑田,糧油茬口無縫銜接。
作為最早一批“吃螃蟹者”,陳兆武算了一筆賬:發展“稻—再—油”模式,在再生稻畝產超“噸糧”的同時,油菜畝產也能達到100公斤,較單季稻種植每畝增收900元以上。
面向未來,再生稻產業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全要素全鏈條創新。全國再生稻生產現場會指出,要優選品種,加強耐高溫、品質優、再生力強的品種篩選推廣;配套農機,加強專用機具研發推廣;集成技術,加強頭季稻高產栽培、科學施用促芽肥、合理留茬機收等關鍵措施落實落地,推動再生稻生產穩定發展。
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袁野 邱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