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增加綠色食品供給
——綠色發展 產業煥新
金秋時節,碩果盈枝,走進霞浦縣果豐園家庭農場,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果香,一個個紅心火龍果接連成熟,一株株小番茄開花、坐果,游客們手提籃筐,穿梭在農場中,享受采摘的樂趣。
霞浦縣果豐園家庭農場位于牙城鎮渡頭村,由霞浦縣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牙城鎮種植大戶柳阿靜參與創建。柳阿靜介紹,農場堅持精品化生產,積極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落實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減少化肥使用,增加有機肥使用。
“這片土地采用了有機無機配施技術,化肥用量減少30%,種植出的火龍果和小番茄產量不僅沒降,反而提升了5%,口感明顯改善,甜度也更高,在觀光采摘中很受歡迎。”柳阿靜說。
同樣喜迎豐收的還有位于蕉城區虎貝鎮的璟豐農業獼猴桃果園,一顆顆獼猴桃掛滿枝頭,農戶抓緊時間采摘、分揀、包裝,銷往福州等地。
璟豐農業負責人李枝英笑著說,豐收答卷背后是對生態農業的持續探索。多年來,他們結合施用農家肥、制作酵素菌肥,使用捕食螨防治紅蜘蛛等生物與物理防治措施,帶動獼猴桃品質提升,果品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吸引眾多消費者通過線上下單購買。蕉城區科技特派員林紹燦評價:“生態農業之路,拓寬了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空間,賦能了鄉村振興。”
地處壽寧縣鳳陽鎮的臻鋅園葡萄專業合作社連續多年種植豆科綠肥植物,在美化果園的同時,增強土壤肥力。
和許多果園一樣,他們也曾一度受土壤肥力問題困擾,合作社理事長張仙養介紹,在農業服務團隊的指導下,果園采用“有機肥+綠肥”等技術措施,大面積套種紫云英、黃花羽扇豆、苕子等綠肥植物約1400畝,通過綠肥多年廣泛應用,有效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強病蟲害生態防控能力,提升耕地肥力,進而提高葡萄品質,實現節本增效。目前,合作社平均年產葡萄約2000噸,產值約1800萬元。
引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既可以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也可以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促進有機肥對化肥的有效替代。近些年,我市持續引導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建設,完善糞污處理裝備配套。
福鼎市崳山敬財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一直沿用“玉米(糧食)種植+山羊養殖+羊糞施肥茶園”循環農業模式,通過將羊糞堆積發酵轉化為有機肥,供茶園、農田使用,回收玉米秸稈等制成飼料,促進農牧融合發展,獲評國家級生態農場。
據悉,目前,福鼎已在店下、崳山、管陽等多個鄉鎮布局循環農業試點,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支持標準化示范場建設,全面推廣“玉米—山羊—羊糞肥茶”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發展綠色農業是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途徑。市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市級科技特派員曹榕彬介紹,近些年,我市農業農村系統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通過推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推廣有機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綠肥種植和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推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一系列措施,助力美麗寧德建設,不斷增加綠色食品供給,全市化肥農藥使用量已連續多年下降。截至2025年11月5日,全市綠色食品達523個,有機產品30個,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已成為廣大農業經營主體的共識。(閩東日報記者 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