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炮臺所在的漳州港,如今碧海藍天,欣欣向榮。 易欣 攝
上個月,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簡稱“漳州開發區”)黃金海岸北段棧道及景觀提升工程完工開放,串聯起南炮臺海防公園等景點。步行于棧道,目之所及是湛藍遼闊的海灣,棧道下方浪花飛濺,數十米下的海底有一艘沉船,正是1937年9月3日在此被擊沉的日軍軍艦“箬竹”號。
南炮臺坐落于漳州開發區嶼仔尾鏡臺山上,又叫嶼仔尾炮臺,素有“天南鎖鑰”之稱。漳州港南炮臺與胡里山北炮臺,形成南北對峙,互為掎角,扼守廈門海口,拱衛著祖國東南大門。
時過境遷,站在南炮臺的斑駁城垣上,周圍綠植相映成趣。且聽,這里有戰火的轟鳴,有駐守的哨響,有奠基的吶喊,有往來巨輪的汽笛聲,見證綿綿港灣的日新月異。
抵御外侮,英雄炮臺屢立戰功
“嶼仔尾炮臺位于龍溪地區較為偏僻的一個自然村,其首次出現在史料里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版的《海澄縣志》。”龍海區檔案局局長沈達介紹,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于廈門港、漳州港的進出口。
據《龍海縣志》記載,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閩浙總督鄧廷楨為配合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開展禁煙斗爭,防御英帝國軍艦入侵而筑。
雖說為御侮備戰而建,但始建的炮臺在海邊仍使用散炮。此后,這片海域又多次遭到英軍不同程度的攻打,官員督促加強防御措施,設置各種炮用沙袋穩固,制造炮車以安放笨重的大炮。
在多次英軍侵華的戰爭中,廈門炮臺與南炮臺夾擊發炮,協同作戰。
1841年8月21日,英國侵華軍由香港北上侵華。8月26日,英軍分三路挺進廈門灣,三艘軍艦與海軍劃艇面對面地進攻嶼仔尾炮臺。
嶼仔尾炮臺守軍奮力反擊。“無奈,嶼仔尾炮臺火炮數量不如艦載火炮,而且那些老式鐵炮需要冷卻,不能連續擊發,再加上炮臺處于下風口,炮擊之后硝煙迎面而來,炮手幾乎要窒息了,英軍逐漸逼近。”漳州開發區文聯主席黃清亮介紹道,最后,英海軍陸戰隊蜂擁而至,向清軍的灘頭炮陣進攻……
這場戰斗的慘烈,保存在英國海事局所藏的《1841年英海軍陸戰隊進攻福建漳州河口》畫作上,盡管當時的隨軍畫師以宣揚英軍的勝利為畫旨,但戰斗場面之激烈依稀可見。
鴉片戰爭之后,廈門灣兩岸規劃建設8個炮臺,北岸以胡里山炮臺為總炮臺,南岸有嶼仔尾炮臺、龍角尾炮臺。1886年嶼仔尾炮臺再次擴建,安裝了德國克虜伯兵工廠生產的大炮,口徑280毫米,炮重87噸,有效射程16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岸炮。當時的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還為南炮臺題匾“播蕩煙塵”。
如今,在國家檔案館里還收藏著一張清光緒年間《嶼仔尾炮臺明暗炮全圖》,展示了近代海岸炮城的建立。
半世紀歷史沉淀換來南炮臺赫赫戰功。1937年9月3日凌晨4時3分,日軍向廈門島發動進攻。在載有16架輕型轟炸機的輕型航母“神威”號掩護下,日本南支艦隊命令大熊司令官率領的第五水雷戰隊發起攻擊。
上午6時許,該戰隊“箬竹”型13號等3艘敵艦入侵廈門灣,一邊開炮一邊沖向胡里山炮臺,同時派海軍陸戰隊乘小艇沖向白石與胡里山炮臺之間的沙灘,意圖在那里登陸,擬繞道撲向要塞后背,進行水陸夾擊。
下午,日艦在日軍飛機的掩護下,企圖從鼓浪嶼向外逃竄,經過嶼仔尾炮臺時,在主臺官何榮冠指揮下,主炮手李青山發出攻擊,擊中日艦“箬竹”艦右舷,洞穿船艙。
“箬竹”艦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艦上的日軍猝不及防,馬上對嶼仔尾炮臺進行炮擊。一時間,南炮臺上彈片紛飛。
談起這段歷史,黃清亮激動萬分,據他走訪考證,當時的炮手彭碧龍被彈片擊傷踝骨仍不下火線,繼續戰斗。在李青山操作下,嶼仔尾炮臺克虜伯大炮繼續打擊增援“箬竹”艦的其他兩艘日艦。嶼仔尾海域頓時炮火騰飛,硝煙彌漫。
廈門灣北岸胡里山炮臺、白石炮臺等也開始發炮打擊日艦。救援“箬竹”號的軍艦也自顧不暇,只留下“箬竹”艦在倉皇撤退中沉入深垵灣(現漳州開發區四區)海底。這是抗戰全面爆發時中國擊沉的第一艘日本軍艦。在1937年9月5日的《華字晚報》中曾有過該艘日艦被擊沉的報道。
這次廈門抗日保衛戰的勝利,極大鼓舞了華南抗日戰場上愛國將士的士氣和信心。南炮臺制作了“共赴國難”紀念章,發給各個士官。
如今,漳州開發區展示館內仍存有2007年從南炮臺出土的克虜伯炮彈。“在我們當地人眼里,這枚銹跡斑斑的彈體不只是武器殘骸,還是我們用來緬懷先輩駕船迎敵、保家衛國的精神坐標。”漳州開發區展示館工作人員說。
前沿哨所,民兵共護海防安全
海岸的秋風帶來幾分涼意,哨所民兵的汗水濕透衣衫。
“立正!向右看齊!向前看……”在南炮臺民兵訓練基地,隨著哨長一聲令下,女民兵們又一次挺拔軍姿,她們踩著晨露,精神抖擻、動作整齊。南炮臺旁矗立著一座68米高的燈塔,這里便是女民兵的營盤。
新中國成立后,這座誕生于“抵御外侮”并飽經戰火洗禮的炮臺,轉變為東南沿海的前沿“哨所”。緣何南炮臺成為民兵哨所?又為何由女民兵駐守?
記者在采訪中找到了答案。“為了捍衛革命成果,守護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大批沿海村莊的婦女自發組織起來,參加海岸防御工作。”講解員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的經典電影《海霞》便是以祖國沿海的女民兵為原型拍攝的。
新中國成立后,南炮臺改為海防民兵哨所。1952年由龍海縣港尾鄉石坑村民兵營接管。據《龍海縣志》載,1956年開始建立民兵固定哨所,1972年8月調整為南炮臺、鎮海、白坑、海門等13個海防固定哨所,1978年12月南炮臺海防民兵哨所改為由女民兵執勤。
歷任哨兵堅守崗位、不辱使命,成績突出:參加了八二三炮擊金門戰斗、發現并捕獲1名下海投敵分子,被漳州軍分區記集體三等功1次,多次被省軍區、漳州軍分區評為先進民兵哨所。
自2003年起,哨所隸屬于漳州開發區人武部,編制10人,其中哨長、副哨長各1人,哨兵8人,公開征集本地青年。新修的哨所占地700平方米,瞭望塔主體工程高68米,于2009年3月竣工使用。
“哨所就是我們的家。嘗嘗這中秋月餅,都是姐妹們自己做的。”今年30歲的曾藝嬌,以哨所為家已有10個年頭,見證了哨所10年間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哨所環境和訓練項目。“剛來的時候,僅有一個房間安裝空調,10個姐妹夏天擠在一間宿舍打地鋪。現在條件好了,兩人一間,上床下桌。”曾藝嬌回憶,以前拿著真槍做瞄準動作,動作保持一個小時不能動,還有格斗和徒步訓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徒步30公里到廈門,從凌晨走到晚上。“回來那晚大家都在宿舍用針挑腳底的水泡,比比誰的水泡大和多。”曾藝嬌笑著說,很苦,但回想起來還挺快樂的。
不變的是女民兵們對哨所的真摯忠誠和一絲不茍。“從小就覺得穿上軍裝特帥,哪怕我是女孩子,想當兵、想護衛海灣,家里都相當支持。”從稚氣未脫的少女,成長為哨所副哨長,曾藝嬌同隊友披星戴月地觀察沿海岸線,如雄鷹般時刻保持高度警惕。
如今,除了常規訓練外,哨所推動建立軍地跨機構、跨部門、多層級信息通報制度,引接綜治網格化監控系統,提升拓展哨所的功能作用。
“為適應新形勢下海防戰備和海防管理需要,哨所職能任務拓展為‘三哨一隊一員一窗口’。”漳州開發區武裝部潘藝勇介紹,即偵察報知“觀察哨”,岸線警戒“前沿哨”,防臺風防汛和海上救助“報警哨”,維護轄區治安“巡邏隊”,海防管理“信息員”,以及國防安全宣傳窗口,同時配合公安邊防、海防、海洋與漁業等部門打擊海上各種違法行為,共同維護海防安全穩定。
港城興起,回望百年海防長卷
登上南炮臺,城門上可見“播蕩煙塵”四個大字,高大的、深褐色的三合土墻體,彈痕累累、銹跡斑斑,卻結實如磐。行走在四通八達的塹壕內,空氣中彌漫著海風的咸腥味,城內的那尊大炮,炮膛內還有一顆待發的炮彈……
現存的南炮臺,由繼任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于1876年(光緒二年)在原址上新建仿西式炮臺的環形城堡一座。炮臺呈橢圓形,以三合土與條石混合夯筑,周長約240米,高6米,厚1.5米。城墻上建有垛口、槍眼,城內建有城堡、兵舍、戰壕、彈藥庫、練兵場等設施。
經歷185年的風雨剝蝕,加上城墻寄生植物、大型古榕樹等因素,南炮臺三合土膠合材料流失,墻體出現不同程度的風化侵蝕等現象。
承載著厚重海防歷史的南炮臺,是漳州開發區現存唯一一處完整的文物保護單位。今夕,如何守護這處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
2007年,漳州開發區啟動修繕炮臺,仿制一門克虜伯大炮裝于主炮位上,進行保護性發掘并復原其原貌;2016年,南炮臺公園再啟動保護性修繕,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采用文物維修工程相關技術處理措施及用料,修復受損嚴重的城墻墻體。修整加固城墻周邊大榕樹等植物,“南炮臺石牌”遷移到綠地,“南炮臺賦”碑石遷移至炮臺入口處,新增條狀木凳、木質臺階,保護文物的同時方便游客參觀。
經過幾輪修繕,南炮臺公園一期于2022年7月開放,二期于2023年12月開放,總建設面積約4萬平方米,整體升級為集古跡保護、國防教育、文化休閑于一體的復合型海防公園。
采訪當日,記者搭乘迷彩小履帶車,穿梭于南炮臺公園。全長約500米的海防長卷,兩側是大型藝術浮雕墻,藝術家以蒼勁的刻工,雕刻出波瀾壯闊的海防故事,讓我們得以回望幾百年前漳州沿海百工鱗集、機杼爐錘的繁茂景象,《南炮臺賦》《東南海防賦》記載著歷史滄桑,陳元光、俞大猷、戚繼光和施瑯等歷史人物,更讓我們致敬百年南炮臺海防衛士的威嚴。
每年盛夏,漳州開發區在此組織基干民兵集中輪訓活動,來自各行各業的民兵在南炮臺前集訓,組織開展軍事理論、隊列訓練、射擊打靶、體能訓練、衛生救護等訓練科目。
無論何時,每當哨所的號角響起,一眾民兵聞聲而動、聽令而行,以飽滿的精神、高昂的士氣迎接任務。在這片承載著厚重海防歷史的集訓場上,留下新時代民兵淬煉與成長的身影。
南炮臺公園內建有海防廣場、燈塔景觀、烽火臺及軍事主題兒童樂園等多個區域。而南炮臺民兵訓練基地除了進行民兵訓練,還拓展了野外軍事訓練、特種兵夏令營等別具特色的軍事體驗實踐活動。
“基地配有激光模擬射擊和用以組裝拆卸的自動步槍、手槍,以及各式手雷、模擬迫擊炮、戰術護具、野戰班帳篷等設備,讓每位來此的學員能體驗真實的軍營生活。其中,組裝拆卸環節尤其受到學員們的喜愛。”南炮臺海防實訓基地負責人羅學洪介紹,修繕后的公園為國防教育開設了新課堂,基地也在不斷創新國防教育的方式、載體和內容。
采訪的腳步愈深,對南炮臺的歷史意義也愈加敬畏。南炮臺公園與南炮臺、開發區展示館相連接。展示館內以南炮臺為引,娓娓道來漳州開發區的時代變遷——
1992年,國家交通部、福建省人民政府、招商局集團為服務對臺“三通”謀劃創辦漳州開發區,著力打造中國“第二蛇口”。當時,開工奠基儀式便是在南炮臺東側舉行。創立之初,漳州開發區總部設在南炮臺內,直至1994年遷出。
彼時起,開發區闊步邁入大建設、大發展時期,陸續誕生第一條疏港公路、第一個萬噸級碼頭、第一座110千伏變電站……2010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漳州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先亂石淺灘的偏僻小漁村,逐步發展成為宜業宜居的活力濱海新城。
從南炮臺眺望四周,這片抵御外侮的海域,如今擁有岸線28公里,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線長達13公里,可規劃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中轉港。區內招銀港區已建成17個碼頭泊位,其中3.5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2個,設計年吞吐能力超5800萬噸;是國家一類口岸和首批對臺直航口岸之一,已開通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外貿貨運航線和香港、臺灣、上海、大連、青島、深圳等集裝箱航線。與之相配套的海關、邊檢等口岸聯檢部門和報關行、外輪代理等機構齊全。自2002年口岸開放以來,漳州港累計貨物吞吐量超4.28億噸。
從抵御外侮的世紀炮臺,到守護海防的前沿哨所,再到如今港城崛起的見證,南炮臺的故事,是漳州開發區發展的縮影。歷經百年風云,這片曾經的戰場,如今已是經濟發展的熱土。昔日隆隆炮火,今朝巨輪笛響,南炮臺見證著港灣的繁榮與變遷。(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杜正藍 通訊員 許小燕)

民兵在南炮臺哨所前集訓。 林潔 攝

南炮臺 莊建國 攝

南炮臺教官為小學員演示迫擊炮發射。(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