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2025世界航海裝備大會主活動——航海裝備大會論壇在福州舉行。世界航海裝備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領袖和行業組織代表出席,新老朋友共赴“榕城之約”。
聚焦航運發展趨勢,嘉賓們深入探討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產業生態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熱點話題,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推動國際合作,為促進全球海洋事業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航運業的“中國方案”
論壇上,一組又一組數據折射出中國制造向海圖強的硬核實力。
據統計,中國生產了全球50%以上的鋼鐵和船舶;去年,粗鋼產量超過10億噸;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以載重噸計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5.7%、74.1%和63.1%。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從氫燃料動力船舶領跑全球,到萬米深潛裝備的常態化應用,中國企業正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協同,重塑全球航海裝備產業格局,為國際航運業綠色轉型與深海資源開發提供“中國方案”。
作為此次盛會的主辦地,福建地處東海之濱,自古就有經略海洋的傳統。近年來,福建加快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動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海工裝備產業鏈條長、關聯面廣、國際化程度高。嘉賓們在發言中提到:“福建電動船舶全產業鏈基本形成”“福建沿海港口作業機械新能源占比高,岸電使用量大”……
“藍色經濟”動力十足的背后,是以海洋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先進生產力。嘉賓們的共識是,錨定更遠、更深的目標,我國要持續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我們即將迎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在這當中,海洋科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各個國家的戰略必爭領域。”福建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認為,要瞄準未來海洋裝備的關鍵技術,包括新一代零碳能源動力系統、深海與極地資源開發技術、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大規模無人化智能艦隊、先進材料與仿生技術等。
全球最大的散貨船東之一、中遠海運散貨運輸有限公司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在“十四五”期間持續加大科研投入,主動承接4個國家部委級重大科研項目、7個集團級重點項目、62個公司級科研項目。“我們以全生命周期平臺構建航運智慧網絡,打造智能新生態,還以裝備升級守護供應鏈安全,鑄牢綠色動力轉型根本。”該公司董事、總經理陳新川說。
“減排大考”需多方協同
作為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航運業承擔了全球超過80%的貿易量,也因此成為“碳排放大戶”。“航運業每年排放約10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3%。”西湖大學云谷教授、挪威皇家科學院和挪威工程院兩院院士楊濤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下,航運業正站在綠色轉型的十字路口。今年4月,國際海事組織(IMO)宣布強制實施IMO凈零排放框架,核心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全球航運業凈零排放。該框架將適用于總噸位超過5000噸的大型遠洋船舶,這類船舶目前約占全球海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85%。
顯然,全球航運業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減排大考”,綠色化轉型是全球航運業把握機遇、迎接挑戰、走向未來的一把鑰匙。
奧賽能中國區總裁汪慶周在現場拋出這樣一個問題:“2024年新船訂單中,近50%為可使用替代燃料的船舶。燃料在哪里?”他認為,全球航運業面臨燃料路徑的不確定性、燃料分布的地域限制、資金缺口、法規與落地、港口面臨的壓力等5大挑戰。
“脫碳加速,關鍵之一在綠色燃料。”這是現場達成的一個共識。嘉賓們表示,只有隨著氫能、氨能、甲醇燃料、電池動力等低碳/零碳解決方案實現商業化應用,航運業能源轉型才能迎來突破點。
楊濤分析了生物燃料、甲醇、氨、氫氣等燃料優缺點。“在航運業實現凈零排放需要行業、政府和市場等協同發力,即這一轉型的成功取決于技術進步、支持性政策以及跨行業合作的綜合因素。”
“船舶燃料的‘含綠量’正成為未來競爭的核心標尺。”陳新川認為,要以長期主義探索新能源未來,集結行業智慧,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優化產業布局與供應鏈管理、深化開放合作與標準引領,共筑航運減碳共同體。
“我們必須跨界合作,必須聯合鋼鐵、發電、航空、農業等所有同樣依賴氫能等清潔能源的行業,形成需求合力,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燃料行業實現規模經濟,把成本真正降下來。”汪慶周說。
奏響美美與共新樂章
在新技術變革和大環境變革的雙重挑戰下,全球航運業發展更需要加強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成果。
荷蘭是2025第三屆中國海洋裝備博覽會主賓國。荷蘭駐廣州總領事館組織荷蘭海事領域的代表企業及項目集中亮相,展示多項前沿產品與技術:巴合曼帶來M100系列分布式I/O系統;布魯奈爾(Brunel)帶來項目與咨詢、人力資源、全球流動等多個解決方案;MULTI.engineering展示在超級游艇工程、海工船改裝、浮式風電基礎等方面的技術……
“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歷史上,中國和荷蘭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了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荷蘭駐廣州總領事安卓說,期待推動更多荷蘭企業與中國企業在船舶海工領域共享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共同探索船舶海工產業發展的新領域、新機遇。
作為最早將船舶動力配套裝備技術引入中國的國際企業,50多年來,奧賽能不斷加速在中國的全價值鏈建設,已形成了集工程設計、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價值鏈體系。“未來,奧賽能將持續聚焦能源轉型和升級,不斷以創新的產品和技術助力中國船舶的高質量發展。”汪慶周說。
與奧賽能一樣,許多現場嘉賓對中國海洋經濟的發展前景相當看好。大家認為,隨著對外開放持續深化,我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航線不斷拓展。福建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駛向“深藍”大有可為。
感言
以綠色低碳減輕海洋負擔
□潘抒捷
論壇上,嘉賓圍繞全球航運綠色轉型、綠色數智浪潮中的航運企業擔當等話題發言交流。
展區內,仿生智能機器鯊魚、太陽能游覽觀光船、超大容量海上風電裝備……楚楚有致的模型與展板全面展示了綠色科技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全方位應用。
從論壇到展區,綠色化發展不僅是理念層面的交流探討,更呈現出切實成效與未來趨勢。國際海事組織于今年4月宣布強制實施IMO凈零排放框架,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航運業凈零排放。這意味著,高能耗與高排放的船舶未來有可能寸步難行。
當然,綠色化發展絕非應對監管的被動之舉,而是具有推動效率重構和競爭力重塑的深遠意義。穿梭展館之間,LNG、甲醇、氫能等清潔動力解決方案頻頻可見,優化船型、節能裝置等創新層出不窮。它們能在長期運營中轉化為驚人的經濟效益與碳稅優勢,成為最硬核的競爭力。
綠色化發展的受益者遠不止企業,更有人類共同依賴的海洋環境。航海裝備不僅要比大、比快,更要比清潔、比環保。以綠色低碳減輕海洋負擔,人類文明的航船方能行穩致遠。(福建日報記者 林霞 林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