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世界航海裝備大會期間,福州、廈門兩大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成果集中登場,展現了福建全國領先的創新態勢和前沿發展理念。
“養殖戶:鄭舜;核準水土灘涂面積:695平方米;核準養殖品種:鮑魚;核準養殖方式:筏吊式……”現場,一本連江縣黃岐鎮水域養殖憑證被展會觀眾競相翻閱。作為福州養殖海權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這“紅本本”有效打通了海洋資源要素流動的通道。
改革過程中,福州探索養殖海域國家所有權、村集體使用權、漁民個人經營權“三權分置”:村集體在取得毗鄰養殖海域不動產權證書和水域灘涂養殖證基礎上,向漁民發放體現其合法養殖的憑證;漁民可以憑養殖憑證向銀行申請審批便捷、利息優惠的貸款支持。截至目前,全市農村集體養殖海域使用權通過平臺流轉交易額突破31億元。
廈門展區則圍繞海洋產業和生態保護兩大主線,全景呈現示范成果——
看海洋新興產業聚勢突破:海洋高端裝備與新材料領域,瞄準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立體觀測、船舶通信導航、防腐防污材料等方面不斷創新,多個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海洋信息與數字化領域,形成多個典型應用場景,參與研制我國首個船舶與海洋工程行業大模型——“文鰩”;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領域,形成以海洋生物制藥、功能性食品和海洋物種資源開發為主線的海洋生物開發利用產業鏈;現代漁業領域,育成綠盤鮑等13個國產水產新品種……
看美麗鷺島創新蝶變: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總部落地廈門;五緣灣生態修復與綜合開發成為全國典型案例;觀音山、鼓浪嶼、同安灣等沙灘先后修復;建立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嚴格保護中華白海豚、文昌魚、白鷺等生物;重構紅樹林濕地,紅樹林面積由2000年的32.6公頃增加到如今的173.9公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服務平臺累計完成海洋碳匯交易21萬噸,交易成交量占全國80%……
2018年,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發文,支持福州、廈門等14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推動福州、廈門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做大做強海洋經濟。”
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承擔著海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海洋產業集聚、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權益保護等重大創新示范任務。以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為牽引,福建海洋經濟帆滿風勁,駛向更廣闊的天地——
2024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超1.25萬億元,規模連續十年位居全國第三。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海水養殖產量、海洋種業規模等指標居全國第一,全省海上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居全國前列,基本形成電動船舶全產業鏈;海洋科技創新動能進一步增強,建成120個省級以上海洋科技創新平臺,攻克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海洋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達92.6%,海洋碳匯試點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優勢;海洋開放合作進一步擴大,“絲路海運”聯盟成員達367家,通達4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座港口……
立足新征程,福建致力于在更高起點上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中心、現代海洋產業高地和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努力為全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樣板。(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