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0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初秋的南安,暑氣漸消,一份份跨越山海的溫暖仍在延續。2025年,這座城市的“金秋助學”活動再次交出亮眼答卷:3355名困難學子收到1008萬元助學金,扎實的數據詮釋著“溫暖”的分量。


金秋助學舉牌啟動儀式(南安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政府部門的長效發力到慈善組織的持續投入,從志愿者的全鏈條陪伴到企業的反哺行動,這組數字的背后,是“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協同”助學網絡的堅實支撐,是“不比排場比公益,不競財富競擔當”精神基因的生動實踐,讓愛心成為南安最澎湃的城市血脈。
多元協同 織就覆蓋全域的愛心網
“政府搭臺、各界協同”,是南安金秋助學最鮮明的底色。今年8月7日,由南安市人民政府主辦,市民政局、工商聯、慈善總會承辦的金秋助學舉牌啟動儀式上,49名代表現場舉牌,47個社會組織(慈善組織)、19家愛心企業及多名愛心人士擬捐贈811.66萬元——一筆筆善款的匯聚,勾勒出一張多元協同的愛心網。
在這張網中,老牌慈善組織是堅實的“壓艙石”。南安市慈善總會連續18年開展“金秋圓夢助學行動”,累計投入8419萬元,讓2萬多名困難學子走進校園。2025年,他們再為428名學子發放143萬元,本科新生4000元、專科新生3000元的分級標準,精準匹配不同學段的教育支出需求。從低保家庭子女、因父母重大疾病導致家庭貧困的孩子,到孤兒、殘疾學生等,每一份資助都瞄準最需要的群體。
企業力量則是鮮活的“生力軍”。福建省順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景科技集團”)自13年前成立人口福利基金以來,每年從企業收入中拿出10萬元,由社區走訪摸排后,精準發放到洪瀨鎮及周邊鄉鎮的計生困難戶等群體手中,累計資助360多人,詮釋“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的反哺初心。南安農商銀行則以“金融+公益” 模式深耕,累計發放助學貸款6.2億元助力近2萬名學生,今年再發50萬元助學金,并提供2000多個帶薪實習崗位。
志愿者組織則是細膩的“毛細血管”。南安市助學志愿者協會2015年成立至今,已匯聚1500多名實名愛心人士、200多名一對一愛心人士及300多名會員,構建起“專職人員+會員+志愿者”的協同體系。他們的幫扶不止于資金,更通過入戶建檔、長期陪伴、課業輔導、職業規劃等全鏈條服務,讓溫暖滲透成長的每個角落。
黨政部門與鄉鎮基層的持續發力,讓愛心網有了長效根基。南安市總工會近5年資助困難職工子女318人次,2025年發放41.5萬元;團市委、市婦聯、市計生協會、市關工委分別聚焦困境學子、困境女孩、計生困難女孩戶家庭持續接力。鄉鎮基層更顯精準,洪梅鎮7個村聯合11個組織籌資10余萬元,幫扶69名學生;九都鎮發揮庫區優勢,累計助學89人;梅山、水頭、東田、向陽等鄉鎮或政商攜手,或依托鄉賢,讓"常態助學" 成為鄉村共識。
截至8月31日,南安市參與助學的社會(慈善)組織、企業、愛心人士達428個。福建省黃仲咸教育基金會、南安市芙蓉基金會、南安市侖蒼鎮教育發展基金會姜瓊基金、廈門南安商會、泉州真情在線公益協會等,或定向幫扶,或跨區助學……多元力量的匯聚,將愛心觸角延伸至南安的每一個角落。
精準施策 構建“物質+精神”幫扶體系
“大學學費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一筆難以負擔的開支,這筆助學金很及時,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今年考上本科的小黃來自低保家庭,年邁的奶奶體弱多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而父親也患病無法從事穩定工作,僅靠打零工賺取微薄收入,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依靠母親打雜工,南安市的精準幫扶為他卸下了肩頭重擔。這份“精準”,正是南安金秋助學的核心密碼。
精準,始于對需求的清晰掌握。
南安市堅持“精準摸排、靠前救助”原則,按照“不重復救助、就高救助”的原則開展助學組織各鄉鎮(街道)對轄區內困難家庭學子中高考情況全面摸底,確保“底子清、情況明”。2024年以來已實施教育支出型救助1010人,發放資金 402.8萬元,杜絕“漏助”與“錯助”。同時,建立受助學生動態跟蹤機制,通過電話回訪、實地走訪等方式,定期了解學生學業情況、生活狀況及資金使用情況,同時開展“結對助學”、學業關懷等助學幫困活動,為困難家庭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堅實保障。
精準,更體現在幫扶的“量身定制”上。
南安市民政局、工商聯、慈善總會聯合出臺的困難家庭金秋助學方案,實行多層次分梯度助學幫扶,按照不同就學階段確定資助金額:高中(含中專)2000元、大專3000元、本科及以上 4000元,精準匹配不同學段的教育支出需求,讓每一分助學資金都發揮最大效用。
物質幫扶之外,精神滋養同樣“精準滴灌”。
以“微心愿”“周六助學課堂”為載體,通過提供課業輔導、心理咨詢、社會實踐等服務,在物質幫扶與精神滋養的雙軌上,為困境學子成長賦能。截至目前,開展“微心愿”全市性活動3次,征集微心愿392個,圓夢率達100%;“周六助學課堂”已覆蓋省新、英都、碼頭、羅東、梅山、洪瀨、洪梅、官橋8個鄉鎮,惠及困難家庭學生2200多人次。
成長反哺 讓愛心在傳承中生生不息
“家中只靠務農和父母微薄的工資維持生計,缺乏穩定經濟來源,助學金幫我解決了入學的燃眉之急。未來我將在大學里刻苦學習,完成學業后,回報社會。”今年被天津師范大學錄取的小卓十分感激來自社會的及時幫助。這位退伍軍人的女兒,渴望通過求學改變家庭困境,更立志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南安,這樣的“愛心循環”正在不斷上演。
受助者的故事,是助學成效最生動的注腳。被廈門大學錄取的小黃,家庭5口人僅靠父母打零工維持生計,奶奶患病常年吃藥,助學金減輕了家里的經濟負擔;福州大學新生小施,爺爺患肝病喪失勞動能力,且醫療費用支出大,一家6口人靠父母務工維持生計,助學金緩解了“因病致貧”的壓力;河北工業大學的新生小陳,因父親去世多年,祖父祖母年邁沒有勞動能力,家中唯一的收入來源依靠母親,助學金讓他的求學之路能夠繼續……
更動人的是“受助-成長-反哺”的良性循環。南安市助學志愿者協會的統計顯示,其資助的644名學子中,已有310人畢業,不少人選擇返鄉投身教育、醫療等行業。“你們的資助減輕了我的經濟壓力,讓我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也讓我深切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與關懷。這份恩情激勵著我更加努力地學習和成長……”今年5月,正在讀大學的小黃向南安市助學志愿者協會發送了一封感謝信,他還提到,自己的成績始終保持在班級前列,希望將來能在食品加工等行業從事質量檢測工作,用所學知識為公眾食品安全貢獻力量。
在社會各界的資助下,一批批貧困學子圓夢大學,這場愛心接力仍將持續。
接下來,南安市將繼續開展“周六助學課堂”提質擴面行動,計劃新增6個鄉鎮“周六助學課堂”教學點,同步摸排有需求且條件成熟的村(社區),逐步推動“鄉鎮+社區”雙軌覆蓋。實施困境兒童“微心愿·暖冬月”專項行動,聯合各鄉鎮(街道),通過“一對一訪談+心愿卡填寫”方式,建立微心愿清單并分批次公示,鼓勵社會組織、愛心人士“一對一”或“組團”認領。深化教育支出型救助,加強與臨時救助制度的銜接,做好支出型臨時救助與低收入家庭學生救助銜接,通過信息比對、調查摸底、主動發現、走訪入戶等方式確保精準認定、應助盡助,切實減輕困難家庭經濟負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探訪城鄉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韻·新事·新風2025-10-21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