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還》已全國公映。這部展現抗聯留守團在主力西征后堅持游擊作戰,突破日軍圍剿進入蘇聯整訓,改編成東北抗聯教導旅并重返東北戰場的戰爭史詩,已與全國觀眾見面。
電影《生還》以一名普通的抗聯女兵的視角,用子彈的呼嘯與戰士的歌聲帶領觀眾回望那段血肉鋪就的勝利之路。導演高群書極具紀實感的鏡頭冷靜而不失溫柔,抗聯戰士在戰斗中互相保護,犧牲或被俘、最終生還的歷程殘酷而又充滿力量。高群書表示,“我們這次以紀實手法打撈被遺忘的歷史,正是因為這里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精神原鄉”。片中李童、耿團長、裴大姐、白連長、馬司務長等一批抗聯戰士,演繹出一曲抗日烽火中的平凡英雄史詩。
電影主要情節和人物均改編自年齡最小的抗聯女戰士李敏的回憶錄,李敏出生于黑龍江,7歲時就加入列寧主義兒童團。在父兄的影響下,李敏12歲正式成為一名抗聯戰士,并在軍部密營被服廠和臨時醫院工作。李敏也是倡導把“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寫進中小學生歷史教材的主要呼吁者,并在生前見證了這一重要歷史時刻。
電影的故事,就從1938年抗聯密營被服廠的冬天開始講起,由于日軍重兵圍剿,強化隔絕抗聯與群眾的聯系,使抗聯部隊給養極度匱乏。加之東北冬季嚴寒的自然環境,東北抗日斗爭進入極端艱難時期。缺少糧食、子彈和衣物,抗聯戰士通過激烈的戰斗,用生命和鮮血的代價從敵人手中獲取。最后,少數抗聯戰士跨過黑龍江,在蘇聯整編為第八十八國際旅,打回東北并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生還》用導演高群書的話來說,這些在“白山黑水間日與夜的抗爭”不是虛構的史詩,而是鐵血鑄成的歷史記憶。
電影拍攝時正值凌冬,高群書把劇組拉進零下三十度的東北雪原,整個劇組付出了極大的心血。每天凌晨兩點,所有演員就要起床化妝,四五點集合出發進入冰雪覆蓋的深山老林實景拍攝,爬冰臥雪、戰斗行軍。演員凍得嘴唇發紫,拍攝設備因低溫頻頻宕機,遇到大雪封山需要當地的老鄉幫忙清雪開路……在真實火光和爆炸中,劇組拍出了一場又一場震撼的戰爭戲。
主要角色啟用新人演員,全片沒有明星加盟,從黑龍江的跨境密道,到吉林的雪原密營,再到遼寧的酷暑戈壁……電影在先烈戰斗過的白山黑水間,用影像再現了那段充滿硝煙和抗爭的歲月。電影日前開啟了重返拍攝地的東北地區首映,已先后結束了哈爾濱、長春、沈陽等地的首映式。作為抗聯精神的發源地,東北觀眾對影片表達了最深的喜愛與最多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