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泉州山區
有點涼颼颼的
可在洛江區羅溪鎮鐘山村的田埂上
一群人正貓著腰
專注得像在“尋寶”
“你看這釉色,青中泛白,
胎質細膩堅致,
是典型的南宋仿龍泉窯……”
專家吳藝娟輕輕刷去瓷片上的泥土
對身邊的隊員陳菲菲說道
這可不是什么考古紀錄片
這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
他們,在找回被遺忘的記憶
你每天路過的小橋
可能藏著幾百年的故事
在永春縣石鼓鎮
有座叫“嶺兜橋”的古橋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
現存的為清光緒年間重建
卻因損毀嚴重
連本地人都快忘了它的存在
隊員康桂清卻“盯”上了它

嶺兜橋橋面
他從《永春州志》里找到線索:
“官道要沖,南通德化,
北接尤溪”——
這橋,曾是瓷器、茶葉
外銷的“黃金線”啊!
當他拿著清代官道圖實地走訪
村里的老人都圍了過來:
“原來我們天天走的橋,
這么有來頭!”

嶺兜橋現存石柱
如今
這座橋已被正式錄入
國家文物數據庫
它不再只是一座“老破橋”
而是屬于村子的“金色名片”
他們,在與800年前的工匠“對話”
2024年9月
有村民隨口一提:
“后山好像有個老窯址,
小時候見過碎瓷片。”
就憑這句話
專家團隊立刻出發
在大蔗山山腰的梯田里
他們真的找到了一處
宋代龍窯遺址——
“鐘山宋窯”

鐘山窯址現場
這是洛江區
首次發現的宋代窯址
意義非凡
專家組組長何振良動情地說:
“我們從泥土里
捧出一片宋代瓷片
就像在和800年前的匠人對話——
他們拉坯時的溫度、
上釉時的手法,
都藏在這些碎片里。”

窯址周邊采集的器物標本及窯具
他們,苦中帶甜,一路前行
這份工作,苦嗎?
陳雅琳
下山時滑倒,骶尾椎骨折
她卻忍痛先回單位錄完數據
晚上十點才去掛急診
休息僅10天
就重返山林

在這支隊伍里,“輕傷不下火線”是常態。
盧培峰
綁著護腰帶
帶著6支小隊穿行山林
創下單日調查
14處山地文物的福建紀錄
轉業軍人黃偉強
手持柴刀開路
在密林中劈出30公里調查路線
……
但他們說,甜。

陳雅琳在“四普”實地調查現場
當陳雅琳看到
系統彈出“登記成功”時
她對著電腦笑了
當嶺兜橋掛上簡介牌
村里的孩子們圍著橋奔跑
大喊“我家門口有文物!”時
康桂清濕了眼眶
這就是普查的意義
截至目前
泉州“四普”團隊
已完成3811處文物復查
新發現1220處文物
這些數字背后
是1458人次的培訓
是56支隊伍的堅守

普查隊員在深山密林中奔走
當我們能告訴孩子
村口的老榕樹下有座清代古橋;
當我們能讓游客知道
海邊的漁村曾有過南宋窯址;
當我們把這些故事
寫進教科書——
這就是文物普查真正的意義:
讓文明有跡可循
讓故鄉有根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