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是長泰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奮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關鍵五年。五年來,長泰區立足“生態立區”戰略定位,以“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為核心遵循,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領域、全過程,用制度筑牢生態屏障,用科技賦能精準治理,用產業激活綠色動能,繪就了一幅天藍、地綠、水清、民富的生態畫卷,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龍津溪畔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頂層設計領航
構建系統完備的生態治理體系
生態治理,規劃先行。“十四五”之初,長泰區緊密銜接國家、省級節能減排戰略部署,印發《漳州市長泰區“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1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等剛性目標,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治理格局。在制度建設上,長泰區創新推行“雙控雙治”機制:一方面強化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嚴格落實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建立“日通報、周幫扶、月約談、季表態、年問責”工作機制,將生態環保成效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層層壓實治理責任。
五年來,長泰區不斷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先后出臺林下經濟專項資金管理、綠色建材推廣應用等配套文件,設立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專項扶持資金,形成了“規劃引領—政策支撐—考核倒逼—資金保障”的閉環管理模式。從園區布局到城鎮建設,從產業轉型到農業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貫穿始終,為治理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攻堅污染防治
繪就天藍水清地綠的生態底色
“十四五”期間,長泰區聚焦大氣污染精準治理,創新建立“點位制”管理模式,由鄉鎮黨政主官擔任大氣微站“點位長”,實現污染源“貼身盯防”。通過引入DOAS大氣走航監測、顆粒物雷達定點掃描等先進技術,構建起“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網絡,精準鎖定揚塵、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污染源頭。針對重點領域,長泰區推進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完成6臺3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鍋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開展涉VOCs企業綜合治理,對涂裝類、化工類產業集群實施分類治理,累計完成18家企業深度治理。同時,嚴格管控建筑工地揚塵、道路運輸揚塵,整改施工揚塵問題132個,查處貨物脫落揚灑案件14起,全方位遏制大氣污染。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長泰區環境優良天數比例達98.9%,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13,全省排名40名,“抬頭見藍、呼吸清新”成為長泰人最真切的生態體驗。

龍津溪是長泰的“母親河”,也是水環境治理的核心戰場。“十四五”期間,長泰區按照“水系劃‘戰區’,流域分‘戰線’”思路,開展國省控斷面水質提升百日攻堅行動,實施“一圖一表一機制”“六大戰區”“三比一看”等作戰計劃,統籌推進洛賓、高層橋、巖溪橋等3個國省控斷面水質提升。投資約2000萬元開展龍津溪流域水環境精細化管控項目,安裝69個固定終端和視頻監控,建成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上線水質狀況日短信推送和APP系統,實現“監測全覆蓋、溯源全方位”。長泰區完善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推進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實施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工程,提升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同時,強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6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8個國省控及小流域斷面水質均值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其中國控洛賓斷面優質水(Ⅱ類)天數34天,較上年同期增多209%,龍津溪畔再現“碧水蕩漾、飛鳥翩躚”的生態美景。

長泰區堅持“防、治、管”并重,扎實推進土壤污染防控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在農業領域,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和綠肥種植技術,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深入推進規模養殖場污染治理,推廣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模式,整區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減少農業面源污染。通過“水土共治”,長泰區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保持安全穩定,為農業綠色發展和人居環境改善奠定了堅實基礎。
綠色轉型提速
激活生態經濟的內生動力
長泰區以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為重點,對標能效標桿水平,開展節能降碳改造升級行動,推動行業整體能效提升。“十四五”期間,指導安安、鴻大等14家企業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探索行業整體審核模式;對新審批項目嚴格執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替代制度,累計調劑VOCs排放指標244噸。同時,推廣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裝配式建筑,加大預拌砂漿使用力度,促進建材行業向低碳化、高端化轉型。到2025年,全區重點領域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力爭超過30%,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完成市下達減排目標,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實現良性互動。
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原則,長泰區推動工業園區綠色轉型,促進能源梯級利用和余熱余壓回收,鼓勵建設零碳園區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在長泰經濟開發區,實施污水零直排智慧化管理系統工程,實現雨污分流、實時在線監測、閉環運行,精準管控水質動態。同時,推進園區供電、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置等公共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開展小微企業零散危險廢物第三方集中收集,實現揮發性有機物、電鍍廢水等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讓園區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主戰場”。

長泰區加快交通領域節能減排,推進綠色公路建設,有序布局充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持續推廣新能源汽車在城市公交、出租車、物流等領域的應用。“十四五”期間,全面實施汽車國六排放標準和非道路移動柴油機械國四排放標準,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汽車,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同時,推廣綠色快遞包裝,應用瘦身膠帶、循環中轉袋、可循環快遞箱等產品,推進郵件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和可循環。到2025年,營運車輛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5%,綠色交通成為城市發展的新亮點。

漳州市長泰生態環境局分黨組成員、副局長 林王嫻:
“十五五”時期,長泰生態環境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錨定美麗長泰建設目標,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到203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穩定在99%以上,排名達到全省中游水平;全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國省控斷面、小流域及鄉鎮交接斷面水質達Ⅱ類標準;土壤環境安全穩定,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美麗城市、美麗鄉村、美麗河湖、美麗園區基本建成。
“十四五”期間,長泰區以堅如磐石的決心、精準務實的舉措、創新突破的勇氣,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協同并進的綠色之路。從制度構建到科技賦能,從污染防治到產業轉型,從生態修復到富民增收,每一步都鐫刻著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執著追求,每一項成效都凝聚著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站在“十五五”謀劃的歷史節點,長泰區將繼續堅守生態底線,持續深化污染防治攻堅,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不斷拓寬生態富民路徑,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人民更幸福,在建設美麗中國的征程中,書寫更加精彩的長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