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蘇毓茹 實習生 林書棋 文/圖)漲海聲中萬國商!刺桐絢爛的泉州,曾在世界海洋商貿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如今,泉州企業循著這條千載海絲之路,演繹著新時代的故事。
在福建省大創園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印尼工廠,這家由泉州商人投資興建的企業,正憑借“一帶一路”倡議東風,結合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印尼的勞動力優勢,生產出一件件精良的產品;還有森地客集團、信泰集團、泉州方圓鞋業等,他們都踩著堅毅的步伐,出海創建自己的新基業……他們以更加強大的競爭力,走向東南亞,走向歐美市場,也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福建大創園——
走出國門,目標錨定印度尼西亞
創立于2000年的福建省大創園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創園”),是一家集設計開發、生產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箱包企業,服務于世界各地的箱包品牌。
早在2017年,大創園的董事長陳瓊芬便開始邁出“走出去”的步伐。當時面對客戶的訂單需求,以及公司面臨的“招工難”問題,陳瓊芬認為只有突破才能為公司謀取生路。
藍圖繪就了,該去往何處?公司團隊將目標鎖定“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經過重重考量,最終將目標錨定印度尼西亞。“印尼的人口約2.7億,居全球第4位,年輕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勞動力價格較低,每月工資基本在2000元左右。這對于我們這樣的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而言,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陳瓊芬說。

大創園的生產車間

陳瓊芬在檢查產品
從零開始,到年產值1000萬美元
下定決心后的陳瓊芬委托在印尼的華僑朋友在中爪哇省買了一塊地,隨后建起了廠房。2019年,大創園的印尼廠區正式創辦,但此時的廠就是一張白紙?;赝诤M忾_疆擴土的歷史,陳瓊芬感嘆:“我們當時就是從零開始的。”
沒有工人,大創園印尼廠區便從50人起招,陳瓊芬回憶,當時招收的工人都沒有操作經驗,因此招工后還需要為他們進行崗前培訓。隨著訂單量和經營利潤的不斷提高,慢慢由50人變成100人、200人、500人……最終印尼廠區發展成現在的 1000 名工人,年產值達1000萬美元,是公司的主要生產基地。
歷經4年多,如今的大創園印尼廠區已經步入平穩發展階段,這期間除了企業自身做好內功“修煉”,也得益于政府的“保駕護航”。“在前期出國辦廠的過程中,材料上報、手續報批等環節,泉州市、縣相關部門都會主動跟進,剛開始遇到了銀行匯款的難題,商務局也非常及時為我們解決了。”陳瓊芬說,有政府做好服務,企業“出海”的底氣和信心更強了。

大創園印尼分公司
印尼員工很喜歡中國企業
由于對中國企業有著好感,2019年,印尼員工費斯蒂來到大創園工作,當時的她就是一張白紙,根本不懂得如何操作機器,而如今,她已成長為一名技術嫻熟的車工。
在她心目中,來到大創園最大的改變就是能力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在大創園工作,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個月大概能賺4100萬印尼盧比(約合人民幣2000元)。”費斯蒂說,公司還提供了工齡獎、養老保險、退休保險等,她覺得很知足。
公司人力資源專員黛安于2020年1月入職,她了解到,大創園是中爪哇省哲帕拉縣新成立的公司中規模和名聲都較大的企業,當得知有一個人力資源專員崗位空缺時,她立刻報名應聘。
3年的時間里,她深感自己成長了許多,這離不開公司全方位的職業培訓。“公司為我們提供了崗位知識、管理技能等培訓,我覺得對我的成長非常有幫助。”在她看來,來到大創園她生活中最大的改變就是可以按時做禱告了,“作為一名穆斯林,祈禱是每日必行之事,公司很尊重我們的民俗習慣和信仰。”
成為中國企業的員工后,黛安也持續增進了對中國的了解。“目前我在自學中文,也掌握了一些基礎中文單詞,去年,公司的翻譯還為我們上了中文課,我覺得特別有意思。”與此同時,當遇到春節、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時,大創園都會舉行慶?;顒樱岣哂∧釂T工對中華文化的知曉度。

中秋節組織印尼員工博餅
目前,大創園擁有泉州惠安、印度尼西亞等2個生產基地,形成了完整的箱包生產鏈,共有54條生產線,年產箱包超過500萬只。
從中國福建泉州,到印尼中爪哇,大創園不僅讓箱包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據重要位置,也在潛移默化中凝結著中國企業同員工的情感。
泉州企業“走出去”不僅是將產品技術帶到國際市場,也代表著中國的國家形象和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春節我們會舉行慶祝儀式,還會給員工們發新年禮物,中秋節我們則組織員工博餅,大家都興趣十足。”陳瓊芬介紹。
森地客集團——
孟加拉國建廠, 一期工程工人將達3000多人
不僅是大創園,十年來,泉州企業紛紛搭乘“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航船“出海”,在國際市場取得了亮眼的成績。
2005年,森地客集團董事長侯鳳祺只身獨闖泉州晉江下海創業。從傳統外貿代工企業,一步步發展到創建自有品牌,如今發展壯大成跨國體育用品工貿型集團公司,多年來,森地客集團(以下簡稱“森地客”)一路披荊斬棘,深耕騎行裝備市場。
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森地客集團成為一家1000余人的企業,擁有健全的產業鏈體系,但森地客仍在尋求突破,發力國際市場的腳步沒有停止?,F階段,海外經銷商已經遍布歐洲、北美、東南亞、澳洲、亞洲、中東等60多個國家。與此同時,森地客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再次開辟了一條發展路徑。

森地客智能生產線
早在2018年前后,隨著貿易壁壘的逐漸加深,森地客高層就觀察到海外客戶的訂單轉移趨勢,公司在這一年啟動了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的計劃,公司高層先后前往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調研,經過綜合考量最終選址在孟加拉國,以便更穩定地服務于海外訂單。
受疫情影響,廠區項目在2022年8月底才正式奠基開工。目前,該項目一期工程主體已經完工,現有1條生產線試運營,已有100余名工人投入工作。據森地客集團董事長助理魏國安介紹,一期工程正式建成投用后,工人數將達到3000多人。
“孟加拉國的生產體系能夠支撐起客戶大批量生產的需求,這有利于我們拓展新的客戶類型,實現供應鏈多元化。”魏國安介紹,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后,森地客實施“因地制宜”運營模式,孟加拉廠區以大批量訂單生產為主,國內3個廠區仍以高附加值的小單精品生產為主,公司的銷售、研發等總部核心部門,也都留在國內總部。
面對新的市場形勢,森地客也在不斷優化升級。回望企業的成長經歷,魏國安感觸頗多,“一方面是企業根據自身定位設置的全球化目標,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晉江經驗’的指引,讓我們能吸取優秀晉江企業如安踏、特步等優秀體育用品企業的經驗,腳踏實地朝著目標邁進。”

森地客一線員工在生產中
信泰集團——
在越南建生產基地,成立東南亞運營總部
泉州作為僑鄉,與東南亞淵源深厚,交往密切,東南亞成為泉企邁向全球的重要一站。2015年,信泰集團(以下簡稱“信泰”)在越南平陽省成立信泰越南(平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隨后在2019年,信泰(越南)科技有限公司也在越南西寧省展鵬縣成立,這是信泰布局海外的第一個重要生產基地,也是東南亞運營總部。
信泰(越南)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約2億美元,項目總用地面積為7.6萬平方米的,是信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內外互補發展格局,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有力措施。“為主動配套客戶群體需求,公司在越南設立工廠,就近做好服務。”信泰公共關系部相關負責人說。

信泰集團
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后,信泰實施“因地制宜”運營模式,越南廠區主要配合客戶訂單需求,完成紡紗、染紗、經編、飛織、緯編等環節,而中國廠區涉及到的產業鏈配套更加齊全,為國內外知名品牌客戶提供從“紡紗”到“成品智能制造”的完整產業鏈綜合解決方案。如此不僅為越南西寧省提供高品質就業機會,也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自我升級。
如今,信泰在海外投資建廠的主要目的已經從節約勞動力成本轉化為深度布局全球供應鏈,以此獲取更多市場增量。今年,信泰又在印尼爪哇島建設了新廠房,繼續在海外市場謀篇布局。

信泰集團越南工廠車間
泉州方圓鞋業——
與當地工廠合作,順勢而行
泉州方圓鞋業(以下簡稱“方圓”)是一家擁有1000名員工的外貿代工企業,生產的運動鞋、休閑鞋等產品遠銷歐美國家。方圓“出海”則采取了不一樣模式。
自2016年起,公司總經理康盾便萌發開拓海外布局的念頭,但受外部環境和中小企業自身實力與經驗不足等多種原因的限制,中小企業在海外投資建廠面臨很多的困難和問題。康盾曾前往多個國家調研,對當地的土地情況、材料供應、人員工資等進行了全面了解,根據企業自身情況的考量,最終決定:不在外建廠,而是融入當地,與當地工廠合作,為客戶與當地工廠之間做好生產服務的銜接。
今年,方圓與印尼工廠達成合作協議,目前已經初步開始生產客戶訂單。關于東南亞的印尼工廠的合作項目未來的發展計劃,康盾說:“還是得跟著客戶需求來,方圓就像水一樣,非常靈活,順勢而行,市場導向決定了我們的前進方向。”

方圓鞋業的生產車間
好風憑借力 多方護航企業融入“一帶一路”
統計數據顯示,十年來,泉州市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投資的項目數約80個,投資總額近12億美元。
據介紹,2015年在泉州成立的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給泉州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新機遇。該理事會涵蓋650多家企業,輻射中國、越南、俄羅斯等16個海陸絲路沿線城市,并在阿聯酋迪拜、印尼雅加達等設立聯絡處。在貿易壁壘、商事調解、跨國投資、產業升級與產能合作等方面開辟民間對話渠道。
“文化差異、政策環境、信息差異是企業‘走出去’的一大難關。”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工商理事會秘書處主任陳蒼松說,為更好地服務企業,理事會積極組織企業、商協會開展與城市聯盟會員城市及“一帶一路”工商業界經貿合作交流活動,同時為會員企業提供“走出去”的政策咨詢和服務,幫助企業了解目標市場的法律法規、實務操作等信息,幫助企業合法合規經營、降低“出海”風險。目前,協會已組織會員企業參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貿易交流會、外貿形勢分析與實戰培訓、參觀會員企業等活動,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增強政策知曉率與外貿實操能力。
在陳蒼松看來,企業“走出去”有利于構建合作共贏的生態圈。“對于泉州企業而言可以拓展市場,利用全球資源,創造更多利潤,降低在單一市場經營發展的風險,促進企業自身做大做強。對于東道國則增加了當地就業機會,促進了經濟發展。”
好風憑借力。泉州企業拓展海外版圖,泉州市商務局也全力“保駕護航”。不僅推動泉商泉企抱團設立海外經貿合作區,布局建設“海外倉”,并施行“產業+聯盟+公司”的模式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通過核心高端環節留“祖厝”、代工出口環境在境外,既“把根留住”,又“開枝散葉”。泉州市商務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未來,泉州將對企業“走出去”聯合指導,引導企業在安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投建海外生產制造基地,優化構建根植泉州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企業融入“一帶一路”撐好保護傘。(部分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