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英雄影片中,民族英雄身邊貌似都有一個“暴牙”,其貌不揚,但心腸不壞。黃飛鴻身邊有牙查蘇,萬人迷與“暴牙”結婚狂形影不離。甚至,有時我們一時想不起主角是何許人也,但那個可愛的“暴牙”卻深深植入腦海,成為全劇的亮點。
回過頭來,再看看那些摒棄精美漂亮的指針不用,卻用面相“粗糙”的數字替代走時的數字腕表。相較于盤面優雅、色調和諧的傳統三針腕表,數字表(無論是繞時還是跳時表)格格不入,酷似一個“暴牙”的角色。況且現在數字顯示幾乎成為了石英表、LED顯示液晶等廉價物的同義詞,數字顯示被認為是一種時髦的電子產業代表。
表面看似簡單的數字變換,其內部卻是極為復雜的輪片瞬跳,以及齒輪齒合。圖為朗格ZIEITWERK內部跳時輪片。
數字腕表中應用的阿拉伯數字誕生年代遠早于鐘表,其身世可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由阿拉伯數學家從更加古老的印度字體中借鑒出來。鐘表的歷史發展史中,首枚可佩戴的鐘表出品于17世紀。由于當時的文化背景,絕大部分鐘表采用羅馬數字刻度,但當制表師更多地注重鐘表的設計和修飾性之后,阿拉伯數字的運用日趨頻繁。最著名的阿拉伯字體就是寶璣字體,在頂級品牌的表款中并不少見,那種神韻和優雅堪比古典羅馬字。
雖然數字顯示的產品層級參差不齊,出品的年代也不集中,也許它的能見度不可能像傳統顯示那樣,但對于求新求異的人而言,數字的深奧、迷人仍極具吸引力。1989年,愛彼表推出的星碟輪技術,保留了早期繞時 (數字盤繞著刻度走動替代分針,所有內部機構呈現于盤面。跳時表則隱藏于盤下,只露出當下時間的數字部分)表機械結構,并采用鏤空面盤將復雜的星碟輪運行機構展示出來,它的出現讓經過石英危機之后一直沉寂的傳統機械腕表有了新的血液。其實早在1921年,愛彼就曾生產過跳時腕表,百達翡麗也在1929年開始制作跳時表,但畢竟這些不走尋常路的設計在規規矩矩的表款面前沒有過多的市場競爭力,以至于在石英復興時代后期,曾大肆生產的數字顯示腕表(繞時表)由于讀時不便,容易誤讀,也沒有存活多久。若不是之后一些獨立制表師另辟蹊徑,用獨具匠心的瞬跳機構取代,數字腕表的前景會很模糊。
江詩丹頓“面具”系列采用星碟輪轉盤技術,實現時、分、日歷及星期的全歷瞬跳。
2003年,海瑞溫斯頓 Opus 3的出現令所有人趨之若鶩,6個視窗完全替代了盤面——它也根本沒有盤面,完全用功能視窗替代所有指針顯示。因為它的締造者就是在分離顯示方面大名鼎鼎的Vianney Halter,他用6個舷窗分別顯示小時(左上、右上)、分鐘(左下、右下)以及日期(中間上、下),在每分鐘倒數4秒時,還會有倒數數字出現在日歷窗上部。這的確是一款鬼斧神工的工藝杰作,它的兩個發條盒供給所有的數字盤跳動的動力,由發條出發依據輪系和顯示盤排列的次序,像灌溉農田一樣依次將動力灌輸進去。但2003年發布以來,隨著遠大于理想設計的實際困難的出現,當初的創始人Vianney Halter退出了。隨后,該計劃的發起者Max Busser也相繼離開。無奈,這個偉大的杰作被擱置了。好在有愛彼表廠的頂級設計師重新加入研發,才令opus 3 原汁原味地呈現出來。與原型款式略有不同的是,當初設計的24小時顯示被實心、空心的12小時數字替代;倒秒功能的位置也有些偏移,不能按照原先設計出現在中央了。不過,好在多位制表師的努力保住了……
業內另一鬼才卻不屑于隨波逐流,寧愿在曾被擯棄的“繞時機構”上譜寫華麗的樂章。Urwerk雖然仍舊是將所有數字機構暴露于盤上(還是數字繞時表那個套路),但能夠自動伸縮的立方體時針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12個小時數字平均分攤在3個立方體時針(每個模塊4個截面上都有數字)上,隨著對應的數字進入分針扇形顯示區域,卷縮在數字模塊內的指針緩緩探出,環繞著分鐘扇區的刻度做等距半徑運動。待1小時走完,分針隨即消失在60刻度后方。同一刻,下一個數字及指針探出,順利地接過重任……Urwerk在星碟輪技術上登峰造極,并運用精密的數學計算出鐘表運行那掐之亳巔的細膩。可惜的是,多數獨立制表人的作品都是表面詭異,機芯卻看似平平,內部的玄機全部隱藏在一塊普通的夾板下,令人琢磨不透。
自從Urwerk 201成功之后,2005年海瑞溫斯頓也邀其加入,研發出opus 系列第五只杰作。及此,數字表的爭奪上升到另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顯示狀態。例如 Opus 7,美輪美奐的蝴蝶造型表橋是最先進入眼簾的亮點,殊不知它卻是個需要接觸體驗的異類。Opus 7的小時、分鐘、動力儲存盤分別位于機芯三個位置,獨立運作。表面上的那個面盤就是個幌子,即便上滿發條你也休想讓它轉起來。實際上,你需要利用表冠來轉換小時、分鐘、動力儲存顯示:第一次按下表冠按鍵,位于10 點鐘位置窗口將指示小時數字;再按一次顯示分鐘;第三次按顯示動力儲存。
最后我們說到一款朗格表,它是目前集團化品牌中,乃至所有鐘表品牌中制作跳時表考慮最為周全、最為精準的一款——Zeitwerk。尺寸無可匹敵的數字,即使匆匆一瞥亦能清晰讀取時間。輕輕的一聲滴答,在瞬間,分鐘顯示一步一步向前進,直至整點時間,腕表便會向前跳一大步。這時,三個數字盤全部同時跳前一個單位。在這里,記錄時間已升華為一件值得注目的事件。11:59 是壓軸的完美時刻——以闊屏幕的形式宣布正午來臨。秒針沿著秒盤圓周的軌跡悠然起步。看它從容不迫的步伐,時間彷佛也放慢了腳步,還有三十秒要走,屏息以待。接下來:10....3、2、1——滴答——12:00!
由于每分鐘的跳動,以及整點3個數字盤齊跳需要極大的動力需求,Zeitwerk與Lange 31同樣采用大型發條盒,并裝有恒定動力系統。與傳統超長發條不同的是,它的扭矩與動能的關系正好與傳統相反,是成正比的關系。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發條越滿越是摩擦功率較小的軸承,當發條逐漸松開時則需摩擦功率較高的軸承。但Zeitwerk正相反,因為這樣可有更大的扭距驅動腕表,推動小時數字盤和分鐘數字盤。同時,每時每刻都瞬間轉動的數字盤會產生多余的能量——也就是造成機芯內部的紊亂氣流,久而久之總是會對走時不利。因此,朗格在擒縱系統旁邊特地制作了一套“排風系統”,它可以隨著每次數字盤的轉動能量帶動小風扇,將多余的能量導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